总体印象 总的感到,玉山干部群众对党和政府感情深厚,对中央和省上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总体满意。他们表示,近年来党和政府发展农业、保障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特别是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实行种粮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开展林地和宅基地确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启动农民贷款个人信用担保等,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同时,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实行学龄前一年和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就学,推行全民养老和合作医疗保险,发放高龄老人、残疾人等生活补贴,启动避灾扶贫生态移民搬迁,促进农民进城落户等,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农民的幸福感明显增强了。我在玉山镇政务大厅碰到了来办理高龄补贴的刘永信,他告诉我,现在农村群众都说党好政策好,他自己活了几十年,从来没听过当农民还能拿补贴,这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都活生生地发生在眼前了。 干部群众对镇党委和政府的工作比较认可。他们反映,镇上充分发挥区位、交通、生态等优势,以保稳、扩镇、强产业为主线,加快小城镇建设,壮大葡萄产业,发展观光农业,推动乡村旅游,强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商贸重镇和红酒小镇,玉山发生新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比如,着力改善城乡基础设施,老东街和政府街顺利改造,环山路至车站的镇容焕然一新,文化新区路网基本形成,35公里通村水泥路建成通车,跨河大桥重建完成,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再比如,支持农村青年外出务工,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去年又有874人脱贫。 群众对玉山党员干部的作风基本满意。据调查,镇村干部与群众关系密切,经常向群众讲解富民的政策措施,了解群众衣食住行用等情况,排查化解房界、地界、排水纠纷等问题,确实是情况熟、点子多。镇上领导坚持“五天四夜”(星期一早到星期五下午的五个白天和四个黑夜)工作制度,经常到村组、田间与群众交谈,谋划村组建设、产业发展、脱贫致富,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各级党组织和大部分党员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党的执政基础在玉山是稳固的。 感受到的问题 通过蹲点调研,我看到了农村发展和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也感受到镇村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其中有些虽是在玉山镇发现的,但在全省可能是带有普遍性的。 一是地域虽近大城市,发展差距较大。玉山距西安45公里,到市区和县城仅有40分钟和15分钟的车程,高速公路、国道、省道连接,但发展相对滞后,甚至与同处秦岭北麓的长安区、周至县的一些乡镇比较也有明显差距。玉山贫困面超过1/4,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以小农经济为主,虽地处交通要道、商贸传统悠久,但旅游经济起步较晚,农民收入在平均水平线下占多,消费水平比较低,镇容镇貌变化不大。这些都反映出思想观念、发展思路等方面还有差距,值得市、县思考眼皮下的乡镇如何激活、加快发展。 二是管理环境大变,体制机制未变。当前农村经济形势发生很大变化,生产力布局也呈现出新特点,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已经定型,富余劳力外出务工已成趋势,交通道路缩短了乡村空间距离,城镇化生活逐渐成为农民的普遍需求。但现行乡镇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讲,还是受过去自然、历史条件制约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所形成的,政权功能不健全、管理机构多、事权分散、人员冗余,严重束缚了乡镇职能发挥和效能提升。比如,玉山镇14个部门分镇直管和双重管理两类,政务大厅与社保、信访、民政等站所业务交叉,17个驻镇单位管辖范围不一、以对县上负责为主,镇上协调难度较大。 三是发展经济动力不足,发展职能缺位。《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地方组织法》都明确了乡镇抓发展的职责。在和乡镇同志的座谈中,我感到目前乡镇的体制和工作任务在推动发展上既无动力、又无压力、更无抓手。无动力,是指乡镇无财政,各项税费由县级直接收取,干部工资和工作经费等由县财政直接支付,乡镇无法从发展中直接获得收益。无压力,是指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维稳方面,考核也常以稳定、计划生育为主,对乡镇本身没有硬性的发展指标要求。刘小强同志说,现在维稳是乡镇党委、政府第一位的工作,耗费了干部绝大部分精力,而且“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无抓手,是指在推动农民一家一户发展上只能靠宣传号召、典型示范等,没有财税、土地等直接性的手段支撑。 四是镇村设置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乡镇人口规模不大、行政村设置过多在我省比较普遍,有的行政村就是村民组,这与过去以村为单位定项目、下资金有关。我了解到,玉山镇15个村,平均每个村1900多人,每个村民组280多人。周边镇所辖的村也大多在20个以上,每个乡镇都有空壳村。村级数量多、规模小,带来不少问题。其一是成本过大。每个村有3名干部享受补贴,而且标准低,影响了干部积极性。其二是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不足,还有浪费现象。因村多资金少,公共服务设施标准低,有的建成了现在又无人用,且运转经费不足。比如,根据省、市要求,玉山镇按每村2.5万元下拨工作经费,每年仅有37.5万元,村干部工资和福利占比超过60%,剩余经费无法促进村级事务发展。其三是监管乏力。行政村实行自治,村支部、村委会是民主选举,镇上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但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平时管理中村务不公开的问题,甚至农村宗族矛盾等问题,引起干群关系紧张,农村不稳定问题时有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