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占凡:改文风,让荧屏新风扑面
发表时间:2013-03-18   来源:三项学习教育通讯
    文风不只关乎语言风格和语态,它的背后是媒体新闻观、价值观。说什么话,怎么说,说给谁听,都折射出媒体的思想、价值和立场。可以说,改变作风文风关系到党风政风,关系到媒体公信力,既是中央要求、百姓期待,也是媒体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改革创新、引导舆论、加强传播能力建设的自身需要。
  改文风改什么、怎么改?全国新闻媒体都有很多很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学习。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在“新春走基层”和“走转改”活动中,中央电视台有一些自己的思考。概括起来就是:改内容、改形式、改表达。

  改内容题材。改文风的核心是内容、题材。改文风首先要从报什么、不报什么,多报什么、少报什么做起。

  报道内容和视角变了,文风会随之改变。在题材选择上,要多报道党和政府对民生的关切,多报道解决民生社会问题的大举措、新政策,把这些好政策、好办法向老百姓讲解明白。要多报道老百姓关心、与百姓

  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多报道直接表现老百姓自身的故事,做到姿态向下、视角平视、贴心服务。《百姓心声》、《吾老吾幼》、《流水线上的爱情》、《记者返乡记》、《我的中国梦》……中央电视台今年“新春走基层”的特色栏目,都把镜头对准百姓,时段留给百姓,原汁原味反映百姓,为百姓排忧解难。细心的观众会发现,雾霾天气、菜价、买火车票、讨薪、PM2.5、拆迁等民生问题都做了《新闻联播》头条,这是从前没有过的。

  改表现形式。有了好的内容,没有好的表现形式也不行。什么样的形式老百姓易于接受,媒体就应该

  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要用好懂的话把政策、法律中与百姓直接相关的信息告诉他们,最大限度减少百姓的接收障碍。实践证明,新闻报道突出故事性、连续性的效果立竿见影。去年以来,中央电视台推出《杨立学讨薪记》等一批“新闻连续剧”式的“走基层”报道,让电视报道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关系、一波三折的悬念,让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成为亿万观众放不下的牵挂。今年的“新春走基层”首次直播特殊岗位的节日运行情况,故事化讲述普通劳动者的奉献精神与幸福观。其中,第一次直播了我国海监编队船只在钓鱼岛海域维权执法巡航。

  改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最直观,它的好坏直接影响观众对内容的认可。要从新闻播报的口气、语气、表情、形态改起,使之更加亲和自然,更加口语化,减少疏离感。这一点,《新闻联播》已经开始有所变化了。要在新闻报道中多使用直播形态和同期声、现场声,多采用新闻的故事化、悬念式、目击式、图解式表达,自如运用海量街访、直播连线、景观镜头、百姓连连拍、个案追踪等创新报道形式。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继去年“幸福海采”报道后,又推出反映百姓所想所愿的街头随机采访《百姓心声》,采访目标包括了在外打拼的青年、留守老人、坚守岗位的劳动者、返乡旅客等人群,随机捕捉“第一意识”下的百姓心理反应和生活感受,以“纯粹海采汇编”的方式将百姓的肺腑之言集纳成最接地气的“百姓心声”表达。

  改文风对新闻界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需要一以贯之、永恒求索、没有终点的命题。随着“走转改”活动的不断深化,清新朴实的文风必将蔚然成风,不断为新闻媒体注入生机与活力。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中央电视台台长 胡占凡)

责任编辑:张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