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中国跨度”越天堑
发表时间:2012-07-04   来源:人民日报

  (三) 从涩到甜——

  天堑通途惠民生。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缩短了出行时间,改善了出行条件,开创了崭新的经济格局。不刻意追求“新、奇、特”,建设实实在在的放心工程、百年工程是新时期建设者的追求

  十年,一个从涩到甜的跨度。

  天堑化为通衢大道,隧道打通深山老林,火车也可“贴地飞行”……多少年的梦想在这一刻化为现实,一座座山村、一位位旅客怎不笑靥如花!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索道医生”邓前堆笑了。2011年11月23日,云南怒江上空30米,拉马底吊桥通了,穿起怒族礼服的邓前堆,激动地提高了一个调门,“梦想成真啊!有了大桥真方便!”多少年来,悬挂在峭壁上的索道一直是当地村民来往怒江两岸的唯一通道。怒江暗流汹涌,乡亲们多么希望有一座幸福桥连接两岸。“再也不用溜索出诊,重病病人也可以用车送去县医院。大家再也不用像鸟儿一样飞过江!”

  不仅在大西南,在大别山区、在黄土高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世纪以来,农村公路桥梁从无到有,不少山村的水泥路已铺到了家门口,客运班车还开始尝试公交化,极大地缓解了农牧民的出行难题。

  从“排队等客”到“旅客排队”,拉萨市娘热民俗风情园老板多布杰笑了。“铁路开通后,到这里的游客人数猛增,比过去翻了好几番,生意红火多了。”多布杰感慨,青藏铁路打破了制约青藏高原旅游业发展的交通“瓶颈”。从北京到拉萨的火车卧铺票只要700多元,还不到机票价格的一半,这不仅为游客节约了旅费,也使更多游客有能力来西藏旅游。

  不仅在青藏高原,在海西特区、在三湘四水、在千湖之省……四通八达的路网改善了中西部的居住与投资环境,降低了物流成本,加快了产业承接与区域崛起的步伐。其中高铁沿线地区的GDP增速普遍提高了20%。

  从“大干快上”到“和谐环保”,阳澄湖螃蟹养殖户余建芳笑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难免影响环境,京沪高铁在阳澄湖上7次跨越,修建了181个桥墩、1858根桩基。从京沪高铁动工之日起,余建芳就开始担心自家的100亩蟹网从此要上岸晒太阳。“如今京沪高铁已穿湖而过,我家的大闸蟹一个都没少,而且公测显示,这湖里70多种水产品全部‘零减产’!而且,高铁还送来了更多的客人买蟹、品蟹,真是财神爷!”

  不仅是京沪高铁沿线,在长江畔、在黄河边、在青藏高原……港口轮胎吊机不见了往日的噪音和黑烟;公交车补充燃料时“喝”上了“LNG”;高速公路、国省干线采用了新型沥青路面,大大减少了对矿山的开采。新世纪以来,中国交通建设在注重功能与造型的同时,更加注重和谐环保,不仅要让这一代人体味便利交通的“甜”,更要让子子孙孙享受到绿色交通的“甜”。

  十年间,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打破了中国人固有的时空概念,开创了崭新的经济格局,成为我国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始终坚持民生为本的十年间,中国交通发展拥有了更清醒、更务实的发展思路与理念。

  正如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所说,“我们虽然拥有了很多‘世界第一’、‘世界之最’,但是决不能刻意追求‘新、奇、特’,更不能盲目贪图‘世界第一’。项目建设管理单位不仅要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工程心中有数,更要对交给人民群众一个什么样的工程做到放心踏实。建设实实在在的放心大桥、百年大桥是新时期我国桥梁建设者应有的追求。”

  (四) 从后到前——

  中国标准誉海外。中国大跨度桥梁技术在质与量两方面都引领了世界,中国企业闯入海外高端工程市场,并将“中国标准”应用于国际工程

  十年,一个从追赶到引领的跨度。

  “大跨度桥梁技术上世纪在美国、欧洲,之后在日本得到了发展,而进入本世纪后,中国在质与量两方面都引领了世界。”今年5月20日,在出席同济大学桥梁学科创建60周年纪念活动时,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前主席、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伊藤学由衷地感叹。

  在2005年考察润扬大桥时,伊藤学曾连说了三个“没想到”:“没想到建设速度这么快,没想到技术难度这么高,没想到中国的混凝土这么漂亮。”伊藤学的三个“没想到”恰恰代表了世界对中国交通基础建设发展速度与质量的赞叹。

  这是建设理念从“粗放”到“精细”的跨越。十年前,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精度大都属于厘米级,而超大跨径桥梁、高速铁路的所有建设标准都被提升到了毫米级,其建设标准不仅比肩,甚至超过了国际标准。

  京沪高铁架桥用的29251孔900吨级箱梁,每一个都有1000辆小汽车那么重,比一个标准篮球场还大23平方米,可架设的误差不超过0.5毫米;40万块精确无砟轨枕板,每一块都是数字机床打磨监测,表面平整度误差低于0.2毫米;4066公里接触网电线,每一圈电线都有百十斤重,还要悬挂上十几米高的电线杆,每米的平直度误差都要低于0.1毫米。精细施工与管理保证了工程质量。如今,京沪高铁运营满周年,桥梁墩台基础和路基沉降最大未超过2毫米,大大低于15毫米的国际控制标准。

  这是市场档次从“低端”到“高端”的跨越。十年来,中国交通建设及装备企业从产业链低端步步上移,在国际高端市场赢得了一席之地。

  2009年6月,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从新加坡陆路交通局获得了14台地铁工程维护车招标采购项目的订单。这是继2008年底北车长客迈入“世界城轨最高门槛”——香港地铁后,中国企业再次成功打入世界高端城市轨道车辆市场。 

  “中国城市轨道装备产品早已打入海外市场,我们已经具备了与世界一流轨道客车制造商同台竞争的实力,可以量身定制任何车型。”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宗祥说,中国自主研发制造的轨道装备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附加值也越来越高。中国城轨装备的各种零部件已经遍布丹麦、葡萄牙、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中国轨道装备制造企业已经成为知名跨国企业的主供货商。 

  这是产业链从“单一”到“集群”的突围。十年间,中国交通建设事业摔打锤炼出一批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建设队伍,培养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技术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提升了交通产业链的整体技术水平,实现了“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冲进了国内高端市场,走向国际大舞台。中交集团上海振华港机公司研制出亚洲最大、填补我国装备业空白的4000吨浮吊,其港口机械连续多年占据了国际市场逾70%的份额;长沙“三一重工”的高扬程混凝土泵首次打入了国内300米高塔施工市场;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山桥集团、法尔胜集团等一批企业,纷纷在马来西亚槟城二桥、美国旧金山新海湾大桥、美国奥克兰大桥等项目中中标,而且其中的一些项目已采用中国技术标准,受到了业主国的极高评价。

  如今,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了中国的东南角。在这里,被誉为世界公路建筑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跨海新地标——港珠澳大桥正在加紧建设。而在这个舞台上,“中国创造”必将创造更多的世界纪录与更高的国际声望。 (记者 陆娅楠)

责任编辑:路 弘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741066&encoding=UTF-8&data=AAtOygAAAAcAAClBAAAAAQA2KOenkeWtpuWPkeWxlSDmiJDlsLHovonnhYwp4oCc5Lit5Zu96Leo5bqm4oCd6LaK5aSp5aCRAAAAAAAAAAAAAAAvMC0CFQCQWp5D6XYbSW56wX1TOiX_DucVdQIUUc03lyazn-iTYrTD9hZwkP-T9C8.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741066&encoding=UTF-8&data=AAtOygAAAAcAAClBAAAAAQA2KOenkeWtpuWPkeWxlSDmiJDlsLHovonnhYwp4oCc5Lit5Zu96Leo5bqm4oCd6LaK5aSp5aCRAAAAAAAAAAAAAAAuMCwCFAo6q0Y2cagg2vO2DtOvsbhodLWuAhQgIJwnz7SKUdSZk4GefFS0PfYJUg..&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