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史诗剧《彩虹之路——鄂温克》
9月24日,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颁奖晚会在北京举行。我区(内蒙古)首次实现“五个一工程”8个奖项的大满贯。
9月17日至22日,“乌兰巴托·中国内蒙古文化周”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成功举办。内蒙古图片展、红山文化展、内蒙古蒙医蒙药展等近20项活动在异国展示了内蒙古的风采。
6月29日,元上都遗址提名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成为了我国第42处世界遗产,实现了我区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短短几个月间,取得数项令人瞩目的文化成果,这绝不是时间概念上的巧合。这是我区文化建设十年磨一剑的必然结果!
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部署,我区文化建设驶入快车道。2011年,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促进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的重大决策,为我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强基础 谋发展
打牢基础,才能奠定百年基业。
2004年,我区启动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使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同为中华民族三大文化源流的立论得到确认。“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得到广泛认同。此举,为我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2005年,全区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九个一批”的要求。培育一批文化品牌、创作生产一批文化精品、培养一批文化人才、抢救保护一批文化遗产、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推出一批文艺团体、命名一批文化名城名乡、建成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形成一批文化产业集团。“九个一批”的提出,为我区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现在,内蒙古博物院、乌兰恰特、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大型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地标。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嘎查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草原(农家)书屋的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等工程的顺利实施,都使我区各族人民得以更好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10年来,我区各级各类媒体积极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着力加强传播力建设,着力提升媒体的洞察力、引导力、吸引力、发展力、公信力和战斗力,实现了由“舆论引导”向“引导舆论”的新跨越,提升了媒体的活力和发展动力。
今年9月17日,内蒙古大学文学创作研究班第三期——戏剧影视创作研究班开班,50名来自全区各地的学员获得了深造的机会。这也是我区为推动民族戏剧影视创作、着力加强人才培养的又一举措。
护根脉 抓传承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发展延续的根脉,文化遗产保护则是对民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2005年,我区(内蒙古)确定每年的9月6日为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这是我国第一个以省(区)级政府名义设立的文化遗产保护日。几年来,文化遗产保护日活动正在不断强化着人民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2009年底,全区第一次非遗普查工作完成,运用文字、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对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今年8月4日,我区公布了全区文化资源普查结果,5大类、19个大项目、134427个具体项目的文化资源被记录在案。内蒙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蒙古语语料库建设等旨在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项目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目前,我区(内蒙古)地上地下共发现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近2万处。成吉思汗陵、辽上京遗址等数十处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和修缮,一批辽、金、元的丝织、木质、纸质文物和壁画等珍贵历史文物、民族文物得以科学修复和完好保存。
我区(内蒙古)现在共有14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各级项目名录,其中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外,我区(内蒙古)还拥有3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80个自治区级非遗项目,26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80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起来,传承下去,仅仅是我区(内蒙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内容之一。一批文化名城名乡,在繁荣文化的同时,也在发挥着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作用。67个民族地方特色鲜明的全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中15个已被命名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一批国有或民间的非遗博物馆和展示中心,在传承和保护着流散在民间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树品牌 强产业
10月19日,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蒙古族青年无伴奏合唱团结束了为期41天的保利剧院全国巡演,在国内14个城市赢得阵阵喝彩声后载誉归来。
8月2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下发,50条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扶持政策,为加快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水平,实现由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的跨越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强大支持。
连续举办9届的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推出了草原文化论坛、博苑讲坛等一批文化品牌,推出了《鄂尔多斯婚礼》、《勇敢的鄂伦春》等一批文化精品,推出了乌兰牧骑、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等一批知名文艺团体。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工程、连续11届的“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等,也催生了大量文化精品,形成大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随着我区(内蒙古)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电影集团、内蒙古广播电视网络集团五大文化产业集团,成为引领自治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培育形成的4个国家级、34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正在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中起着领军作用。文博、演艺、传媒等领域的内部改制不断推进,生产力不断得到解放,活力逐渐显现。
走出去 展风采
近年来,我区(内蒙古)积极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产品,拓展文化走出去渠道,积极对外推介内蒙古,对自治区全方位对外开放起到重要作用。
2009年3月,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的“安达组合”一行14人在美国中西部5个州成功进行了40天巡回演出,演出65场,观众近4万人次。今年5月中旬,内蒙古民族电影代表团携《额吉》、《天边》等8部优秀民族题材影片,参加了一年一度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受到美、德、法等国的关注……
“乌兰巴托·中国内蒙古文化周”、“赤塔·中国内蒙古文化节”、“伦敦·中国内蒙古文化周”等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品牌效应。近年来,我区(内蒙古)先后派出400多个文化艺术团体,组织200多场文物、民俗和艺术展览,赴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展演,使草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
我区(内蒙古)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产品也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落地。中蒙合资桑斯尔有线电视公司入网用户已达7万多户,成为蒙古国的百强企业之一。中俄合资贝加尔有线电视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用户数量已超过3.4万户。《索伦嘎》杂志在蒙古国的21个省都有订户。斯拉夫蒙文索伦嘎网成为世界上使用该文字网民了解内蒙古的新平台。蒙古国图书发行中心塔鸽塔书店,上架销售2000多种蒙汉文图书、音像制品,获得了蒙古国图书出版奖。赤塔中国文化中心充实了大批图书、光盘等,内容不断丰富。
自治区的民族文化强区跨越之路越走越坚实,辉煌灿烂的草原文化也越来越吸引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记者刘春)
- 上一篇:
-
编剧王朝柱:书历史 颂祖国
已是第一篇
-
编剧王朝柱:书历史 颂祖国
- 下一篇:
-
中国出版集团:出版业航母破浪前行
已是最后一篇
-
中国出版集团:出版业航母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