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文化参与者的心声:文化民生展现共享之乐
发表时间:2012-11-04   来源:人民日报

  ●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为人民奉献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

  ●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摘自党的十六大报告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摘自党的十七大报告

  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文化建设依靠人民。

  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僻的乡村,物质生活得到更大满足的中国人,在文化生活上开始了新的追求与飞跃,充足的文化供给和覆盖城乡每个角落的文化惠民工程,就像润物无声的春雨,让我们在得到精神滋养的同时,也让幸福之花在中国大地盛开。

  “渔家小伙”黄金

  生活越来越有档次

  灯光亮起,观众屏息凝视:一位年轻力壮的渔家小伙“哗”地撒开大网,鱼群上蹿下跳,小伙跃入水中,捧起一条大鱼,乐得合不拢嘴——这是滇池渔民千百年来沿袭的捕鱼生活,如今经过艺术加工,每晚都在滇池畔的昆明市官渡区福保村上演。

  扮演渔民的小伙名叫黄金,今年26岁,7年前从云南省内一处著名旅游目的地来到名不见经传的福保村表演。

  福保村的表演内容很自由。黄金告诉记者,滇池的传说、昆明的小调,古渡渔灯、航海家郑和的历史传说、享誉海内外的大观楼长联、流传于滇池流域的金马碧鸡传说等,都包括在里面。“节目好看,吸引人。”

  “村委会将每年的11月19日设立为福保农民文化节,全体村民及村办企业员工放假一天,村里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赛。我们福保虽是小村子,可是在文化节期间举办过全国乡村歌手大赛、中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展、中国农民画展,大家的眼界越来越大,文化生活越来越有档次。”黄金特别庆幸自己当年的选择。

  风风火火的文化生活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据统计,2011年,福保村接待游客5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也从刚开始发展旅游时的4亿元增加到12亿元。村里现在有六七支文艺队,平常自娱自乐,旅游旺季也登台表演,还常去区里、市里参加比赛,甚至去过台湾演出。村集体每年为各演出队投入的经费总共在20多万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杜志雄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民已经有闲暇、有能力、有条件直接参与各种文化创造活动。农民不仅仅是文化的接受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农民鲜活的生活状态、社会活动和生产实践,才是农村文化的直接源头和丰厚土壤。

  杜志雄说,除了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之外,农民自发组织的文化产业开发也是激发农民进行文化创造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因素。

  业余艺术团团长刘新玲

  群众参与度逐年提高

  今年60岁的刘新玲是甘肃兰州市城关区新竹艺术团团长。退休后,她的主要精力都用在艺术团的排练和演出上。在兰州市春节晚会、在重大活动开幕式、在节假日,在广场、在企业、在社区,她和团员们用舞蹈表达她们对生活的热爱。

  “我们跳得高兴,市民们看得也高兴,”刘新玲告诉记者,“艺术团成员主要是退休干部和职工,也有部分市民。以前吃完晚饭,老邻居们只能溜达或打麻将消遣。现在,都挤到我们的团队中了。我们现在名气大了,很多比赛都请我们去参加,还有的企业主动找上门来,要赞助我们置办统一服装。为了进一步提高水平,我们还自己花钱雇了水平高的老师呢。”

  全区现有各类文艺团体300余家,包括声乐、舞蹈、器乐、杂技、武术、锣鼓、绘画等门类,称得上是五花八门。区委区政府对群众业余文化团体十分支持,拨了专项的资金鼓励社区办艺术节,如今已经举办了6年,其他各区也都办了艺术节。

  刘新玲说:“现在群众参与度逐年提高,不仅参与表演的人越来越多,围观的观众也有近百万了,大家说,这才叫我的生活我做主呢。”

  现在每个区都有一个很大的文化广场,有相应的文化活动中心,以前基本上处于停业状态的那些文化宫、科技馆、电影院、图书馆也都重新调整了管理方式。“人气旺了!我们这些退了休的老年人,经常可以免费听讲座看展览听音乐会,日子过得比过去有追求。”刘新玲说。

  文化民生浮出水面。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长于群说,10年来,通过加大投入、改革机制,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顺利开展,极大地缩小了城乡的文化差距。

  中西部地区以前是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这10年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超过200%,一些重大的文化惠民工程,原则上都是西部地区中央财政支持80%,中部地区50%。

  “农民工夜校”学员张杰

  在城市,不再住“孤岛”

  来自重庆的农民工张杰已经在北京地铁九号线丰台科技园车站工作了两年多,他说他的文化生活主要是在这里成立的 “农民工夜校”中度过的。夜校坚持每周一小课,每月一大课,而且夜校有很大的图书室,可以上网。尤其是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可以通过通借通还,借书看书非常方便。

  农民工日常的业余生活除了工作、吃饭、睡觉以外,主要的就是看看电视打打牌,偶尔读读报看看杂志,不要说看首都大剧院的舞台剧,看电影都是很少的,较难融入当地的生活。

  北京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半数新生代农民工没参与过所在社区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绝大多数人没参加过集体文体活动,其文化生活状态甚至被人形容为“荒漠化”、“孤岛化”、“边缘化”。

  据统计,在北京的各个工地,有200多家类似的夜校,这里成为农民工下班后参与文化、教育、培训等活动的主要阵地。夜校还定期组织开展适合农民工学员特点的各类文化活动,如结合教学内容的知识竞赛、文艺汇演、征文等。张杰告诉记者,“文化部门有一个慰问来京建设者的百场电影进工地活动,挺好的,经常在我们的工地放映各种电影。”

  张杰是个摄影爱好者,夜校也教了他们一些基础的摄影知识,现在北京市还经常举办由摄影爱好者和农民工自己拍摄的“寻找工地最可爱的人”的摄影比赛,张杰正跃跃欲试。问到他的精神追求,张杰希望单位能定期组织他们去博物馆看一看,或者定期组织大家去北京的一些旅游名胜看一看,“来了两年多,还没有去过故宫呢。”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李国新说,正在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有望覆盖农民工群体。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最终还要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寻找出路。

  李国新建议,要充分发挥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功能,为农民工提供一些针对性的文化产品。目前文化部正在全国推广的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已经把走进农民工聚居地作为侧重点之一,准备为农民工提供内容健康、资源丰富的上网内容。(记者 杨雪梅 胡洪江 曹树林)

责任编辑:王小伟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918010&encoding=UTF-8&data=AA4B-gAAAAcAAClCAAAAAQA95LiJ5L2N5paH5YyW5Y-C5LiO6ICF55qE5b-D5aOwOuaWh-WMluawkeeUn-WxleeOsOWFseS6q-S5i-S5kAAAAAAAAAAAAAAALjAsAhQfDNCLv9ZafDHjacBV5N_CK1RCiwIUMS88856orj-od8MqQbroK-YWnEU.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918010&encoding=UTF-8&data=AA4B-gAAAAcAAClCAAAAAQA95LiJ5L2N5paH5YyW5Y-C5LiO6ICF55qE5b-D5aOwOuaWh-WMluawkeeUn-WxleeOsOWFseS6q-S5i-S5kAAAAAAAAAAAAAAALjAsAhRZVIl2JivF6mE-TfAENO526Ox8nQIUdpaevPGwZCD04niV2z10uriAA5c.&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