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党的十六大首次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随后的文化体制改革确立了方向:面向市场、面向群众。十年来,在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目标和路径指引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文化民生”风生水起,文化生产力被激活,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在我国进入了快速成长时期,向着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标,实现跨越式发展。
去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首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这一主题,并为此专门作出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和任务,标志着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改革激发活力 文艺院团从阵痛中获新生
上世纪60年代,沈阳杂技“飞车走壁”曾经家喻户晓,轰动全国。后来一度陷入沉沦,21世纪初,沈阳杂技“凤凰涅槃”开始起飞,打造出了品牌《天幻》,这中间经历了难以言说的从阵痛到新生的艰苦过程。如今沈阳杂技团已经品尝到改革带来的甜头,产品可以按订单生产,不再为市场发愁。
沈阳杂技演艺集团董事长安宁回忆说:“没有文化体制改革就没有沈阳杂技团的今天。”转制前,沈阳杂技团最困难的时候账面上只有1000元钱,负债却达80多万元,剧目多年没有创新,练功场冷冷清清。2004年8月,经整合沈阳杂技团、沈阳南湖剧场和沈阳市文化局招待所3家原事业单位资源,成立了沈阳杂技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习惯了端‘铁饭碗’的演职员有些难以适应。靠什么把优秀人才留下来?公司首先推出按岗位付酬,先后破格聘任10多名优秀管理人才担任相关部门要职。”安宁对当时改革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转企改制后,沈阳演艺集团调整战略,开始真正面对市场,在节目生产中,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着力打造民族品牌。安宁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首家引入剧目股份制,并在演出团体中第一个在全国申请注册商标,第一个注册商演网站,组建了专业的营销队伍,直接与全球演出商对话,构建了通往世界的演出市场网络。全团资产增长了73%,年演出收入超过了1300万元。
沈阳杂技团的改革,只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国有文艺院团增强了内部活力和发展动力,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文化部部长蔡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改革不是‘减人减钱甩包袱’,而是推动‘早改早发展’。” 文艺院团改革向社会传递出这样一个启示:转企改制不是政府不管了,而是要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市场,遵循艺术规律与市场规律,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切实把演艺业发展的主体培育好、结构调整好、环境营造好,激发文艺院团内在发展活力,不断提高创作、生产、演出的水平。
- 上一篇:
-
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十年:冲开樊篱天地宽
已是第一篇
-
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十年:冲开樊篱天地宽
- 下一篇:
-
新闻出版总署遴选百种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选题
已是最后一篇
-
新闻出版总署遴选百种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