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作为民族血脉的文化建设,作为人民精神家园的文化建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
双轮驱动共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之路。十年来,我们在认识上的一大突破就是将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两手抓,两加强。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十年来我们按照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目前,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国家大剧院等重点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基层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截止到2011年,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公共图书馆2952个,文化馆(含群艺馆)3285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0390个,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经基本建立。
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是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从2004年开始,我国各级各类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有条件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实行了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公共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截止到2011年,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有2115座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全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免费开放标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标志。
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力度逐步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数字院线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农家书屋等惠民工程先后实施,城乡、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的差距不断缩小。广大人民群众读书、看报、看戏、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进行艺术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变得更加便捷,享受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趋于均等化。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十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经历了探索、起步阶段,逐步走向迅猛发展的新阶段。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特别是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其消耗少、污染低、附加值高等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
北京、上海、湖南、广东、云南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成为当地重要支柱产业。2011年,全国国内电影票房由2003年的10多亿元增长到了131亿元,实现了连续9年以25%以上的速度增长。国家文化部先后命名了三批共6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四批共204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首批共6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实验园区,催生出一批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如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等脱颖而出。
各类文化产品交易平台日益健全,重大会展活动成功举办,特别是深圳文博会成为著名的品牌展会,2012年展会的总成交额超过1000亿元。文化市场主体的培育力度不断加大,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图书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日益繁荣,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体系。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发扬民主 确保质量 重视基层:十八大代表阳光选举好中选优
已是最后一篇
-
发扬民主 确保质量 重视基层:十八大代表阳光选举好中选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