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8月23日电(记者王正忠 王圣志 鲍晓菁 )安徽,是一片改革的热土。 从税费改革到农村综合改革,从医改“安徽模式”到文化体制改革的“安徽现象”,这个奋力崛起的中部省份,在全国率先推行“大包干”改革之后,始终保持着“改革急先锋”的姿态,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的探索。
改革,是对命运的一次洗礼。
在这片改革的沃土上,人们的命运在不断的改变,生活的梦想更加斑斓。最近,记者采访了安徽几名普通群众,倾听他们对社会变革的感受。他们被改革点亮的人生,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奋进的中国。
“医改救了我全家”
35岁的利辛县农妇李晓琴抚摸着胸前的刀疤,感受着心脏有力的跳动。两个星期前,安徽省立医院心脏外科医生给她做了房缺修补手术,紊乱了十多年的心跳终于找到了规律。
就在今年4月,李晓琴的独生子在学校组织体检时查出了房缺,当地医院告诉她这种病只有去省城的大医院动手术,如果拖久了,孩子的心脏和肺循环将无法恢复到正常状态,严重时会引起心力衰竭和房性心律失常。
这个消息对于这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她和丈夫赶紧取出家中的所有存款,带着孩子到省立医院复查--医生在描述孩子症状的时候,李晓琴忽然意识到,自己持续十多年的症状也像是房缺。
“我和孩子都查出这个大病的那天晚上,一家三口抱头痛哭。我当时想到的是,两个人开刀手术费肯定负担不起,我干脆就不治了。医生也说我的病因为拖久了,所以比孩子严重,开刀更危险。”李晓琴说,他们虽然参加了新农合,但过去到大医院看大病报销比例低,手术费用成为他们心头的巨石。
”后来医生告诉我,现在像心脏病之类的大手术,都按照病种付费,这种病能报销七成,比以往要多报销四五万元钱。”李晓琴说,“这样一算账,我和孩子一起做手术,家里还能负担起,我也决定做手术了。”
李小琴说:“医改救了我全家!”现在母子二人都做了手术,总共花了近5万元。孩子已经出院休养,下学期就可以正常上学,李晓琴的手术也非常成功。
安徽省省立医院心脏外科主任严中亚告诉记者:“没有实行重大病按病种支付改革前,我们遇到过很多农村病人得了心脏病,有的因无钱治疗放弃了,有的从轻度拖成了手术风险极高的重症。这项改革实行后,农村病人接受手术的越来越多,基本上都会在发病初期及时就诊。”
心赃病手术、肾衰竭病人透析、人工耳蜗安装、白血病患儿置换骨髓……在安徽都已经实行按病种付费。从2011年7月起,安徽省启动新农合按病种付费改革试点,筛选出67组疾病,在全省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试点,实行定点救治、分级医疗与提高报销比例。一年来,按病种付费的住院病人达17万人次,平均实际报销比例达到67%,其中重大疾病患者2万余人次,实际报销比例达到了73%,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就医负担。
从率先实现基本药物全覆盖、药品零差价和破除以药养医,再到公立医院改革、按病种付费,“安徽医改”正在步入深水区。
“村干部像保姆一样”
在家门口开个小卖部需要几个步骤?安徽青阳县农民李勇高兴地伸出三根手指:“第一步,填好申请书、复印身份证和房产证、准备好照片;第二步,交给村干部,并且写一份委托其办理的委托书;第三步,村干部替我去工商所办好营业执照再给取回来,前后五六天,我的小卖部就开张啦!”
其实早在几年前,李勇就萌生了在家门口开个小卖部的想法。为此他跑了一趟又一趟去办审批手续,有关部门不是说这个部门没盖章,就是说那个资料没填好。他家住在山里,去趟县城不容易。跑了几次没办好,干脆放弃了。
2008年,村里成立了“为民代理服务中心”。他又提出想办小卖部。没想到自己只动了一下嘴,村干部五天就把手续办了下来。
“自从实行服务代理制以后,我们办事就没这么烦心了。村干部像保姆一样,手把手教你要准备哪些材料、替你跑到县里申请,而且还是免费的。我的小卖部开了3年多了,生意不错,收入比打工高多了,还能在家照顾老人孩子。”
- 上一篇:
-
走基层·看发展 以不平衡发展 解发展不平衡难题
已是第一篇
-
走基层·看发展 以不平衡发展 解发展不平衡难题
- 下一篇:
-
山东:由“大”到“强”的跨越
已是最后一篇
-
山东:由“大”到“强”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