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海口3月8日电(记者 王晖余)“在前方,日死若干人,余亦其中之一耳。死后勿为我过悲……”这是江浙、两广党组织领导人之一、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硕勋英勇就义前写给妻子赵君陶的遗书,遗书中表现出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令无数后人肃然起敬。
1925年,年仅22岁的李硕勋不仅立志献身革命,而且对革命的步骤有了明确的认识。他在写给二哥李仲耘的信中说:“我的人生观是革命,我的生活也就是革命了!革命的步骤当怎样呢?第一是宣传,第二是组织,第三就是武装暴动,夺取政权。” 在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环境中,李硕勋没有动摇、没有悲观,革命的信念更加坚定,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斗争中。他在另外一封写给李仲耘的信中写道:“我们认清只有用彻底的革命手段,坚决的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才是我们死里求生的唯一出路。弟近来对于一切都置之度外,将本此伟大的使命作终身之奋斗。” 1931年7月,时任广东省军委书记的李硕勋去琼州(今海南岛)检查指导工作途中,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忠贞不屈,不论敌人如何严刑拷打,除了“我是共产党员”的回答外,没有让敌人得到一丝一毫的东西。同年9月,李硕勋从容就义,年仅28岁。 李硕勋的遗书不仅表现了视死如归的气概,也表现了丈夫对妻子、父亲对儿子的拳拳深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余亦即将与你们长别……惟望善育吾儿,你宜设法送之返家中,你亦努力谋自立为要。死后尸总会收的,绝不许来,千嘱万嘱。” 李硕勋烈士的遗书,字里行间闪烁出伟大人格、高尚情操和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曾激励了无数同志和后人。郭沫若后来曾写道:“从容就义、慷慨临刑的精神跃于纸上,使千百代后人见之,亦当肃然起敬。这是中国人民革命成功的左卷,是训育革命后进的不朽教材。” 1986年,海口市在烈士牺牲的地方修建了李硕勋革命烈士纪念亭。在纪念亭管理处工作了十多年的谢晋利说,这份工作经常让他自豪又感动,尤其是每年清明节,很多市民、学生、官兵前来排队祭奠李硕勋烈士。“没有革命先辈的奋斗和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烈士长眠的这块土地上,人们深深地为烈士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为烈士的高风亮节所震撼。”谢晋利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