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潭秋
发表时间:2011-03-13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陈潭秋,1896年1月生,湖北黄冈人,早年在湖北武昌省立一中学习,1916年进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学习,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秋与董必武筹办武汉中学,任英文教员。在他们的努力下,这所学校团结了一批进步教员,培养了一批革命青年。

  1920年秋,陈潭秋与董必武等发起建立武汉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同年参与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武汉的大中学校建立读书会,组织师生阅读《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书刊,传播马克思主义。

  1921年7月,陈潭秋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9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负责人,后任中共武汉地方委员会委员,武汉区执委委员长、组织委员。1923年发动和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后到安源从事工人运动和建党工作,任中共安源地委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认真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参加了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的筹建工作,任国民党湖北省执委会组织部长,为开展工农群众运动,迎接国民革命军北伐,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陈潭秋先后担任中共湖北区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

  大革命失败后,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下,陈潭秋努力恢复重建党的组织,坚持秘密斗争,先后担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山东临时省委负责人、满洲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秘书长,以及党的五届、六届中央候补委员等职,领导各地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兵运工作,为党的事业四处奔波。

  1933年初,陈潭秋到中央苏区工作。同年6月,任福建省委书记。1934年1月,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政府粮食部部长。在国民党军的严密封锁和军事“围剿”的极其困难条件下,为保证中央苏区和红军的粮食供应,作出重要贡献。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陈潭秋留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委员兼组织部长。1935年8月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会后入莫斯科列宁学院研究班学习,并参加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

  1939年5月,他化名徐杰,回国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他和毛泽民、林基路等共产党员一起,正确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新疆各族人民,同新疆军阀盛世才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为发展新疆的经济、文化建设,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作出了突出贡献。

  1942年,盛世才公开投靠蒋介石,实行白色恐怖。陈潭秋向党中央建议将在新疆工作的干部调回延安,以保存革命力量。同时,组织在新疆的共产党员整风学习,进行革命气节教育,要求共产党员要有足够的精神准备,随时可能被捕,要坚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革命意志。

  1942年9月17日,陈潭秋被捕。敌人对他施以惨无人道的酷刑,逼迫他声明“脱党”。他始终坚贞不屈,痛斥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的罪行,正气凛然地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43年9月27日,陈潭秋和毛泽民、林基路等一起被军阀盛世才秘密杀害,时年47岁。由于消息隔绝,在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上,他仍被选为中央委员。新中国成立后,陈潭秋的遗骨被安葬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南郊烈士陵园。

  链 接

  一床特殊的毛毯珍藏着的记忆

  新华社武汉3月13日电(记者黎昌政)“对党忠诚、办事沉稳,任劳任怨,屡屡受命于危难之时,这是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父亲陈潭秋的评价。”陈潭秋的长子陈鹄说。

  今年83岁的陈鹄,身体硬朗,思维敏捷,嗓音洪亮。作为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他仍然和普通的上班族一样,每天到中国国际咨询有限公司工作。

  谈及父亲陈潭秋,陈鹄的言语满是对父亲不尽的思念和崇敬。他说,父亲无比忠诚于党的事业,屡屡受命于危难之时,毫无怨言。湖北省黄冈市陈潭秋纪念馆,一床特殊的毛毯珍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记忆。1938年2月,陈潭秋从苏联回国之际,一位老布尔什维克赠送给他这床毛毯。1939年5月,他回到新疆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2年,新疆政局恶化,中央决定撤出一批人回延安,有人让陈潭秋第一批走。但他说:“我是这里的领导人,只要还有一个同志没有撤离,我就决不能走!我先走就等于是战场上的逃兵。”

  老部下郑瑛离开时,陈潭秋将伴随他3年的毛毯送给了郑瑛,恳切地说:“我把这床苏联朋友送我的毛毯转送给你,一路上挡挡风,保保暖,祝你顺利到达延安。”然而这一分别竟成永诀!1943年9月的一个深夜,反动军阀盛世才秘密地杀害了陈潭秋。

  30多年过去了。1979年,郑瑛取出毛毯交给陈潭秋家人,家人将其捐赠给了陈潭秋纪念馆。

  陈鹄继承了父亲任劳任怨的品格。他说:“可以告慰父亲的是,这么多年,我没有为生活上、工作上的事情向党组织伸过手,从未向组织提出过特殊要求。”

  陈潭秋是中共一大代表,为了革命事业,他牺牲了自己的家庭,妻子徐全直被杀害,儿子托付家人抚养;为了革命事业,他抛却个人安危,勇赴火线,在战斗中负伤;为了革命事业,他保全了同志们的安全,自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黄冈人民为了表达对他的怀念,对原陈潭秋故居纪念馆进行了恢复重建,今年4月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社会各界人士。

责任编辑:桑 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