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梦桃
新华网西安4月26日电(记者陈晨)1963年4月27日原西北国棉一厂细纱车间乙班四组,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以著名全国劳动模范赵梦桃的名字命名为“赵梦桃小组”。 左手将纱管插在锭子上,右手飞快地把引线绕过导纱钩,送向须条。这样一个细纱车间值车工每天最基本的工作动作——“接头”,赵梦桃小组里最优秀的女工每完成10个只需32秒,比企业要求的标准足足快了11秒。 尽管如此,每周第二个早班结束后,纺织女工们还是会拿出30分钟休息时间练习“接头”,“因为我们没有当第二的机会。”西北一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赵梦桃小组生产组长刘小萍说。 “高标准,严要求”,也正是赵梦桃当年对自己的要求。1951年,16岁的她进入位于咸阳的西北国棉一厂,成为一名细纱车间挡车工。从开工那天起,“好好地干,下苦干,老实干”就成了她的口头禅。挡车时,别人巡回一次需要3至5分钟,她只用2分50秒。进厂不到两年,她就创造了千锭小时断头只有55根、皮锟花率1.89%的好成绩,并逐步成长为纺织战线的劳动模范。 当年赵梦桃为之奋斗的细纱车间里,如今依旧机器轰鸣。嘈杂的环境中,两个人即使面对面,也必须贴着耳朵、扯开嗓门方能勉强对话。空气中弥散着细微的棉絮,让人的眼睛和鼻子很难受。但赵梦桃小组的成员显然已经习惯了这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