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效”统一,文化市场空前繁荣 2015年暑期,电影《捉妖记》以24亿元票房刷新国产电影票房纪录,这次以中国传统神怪故事与当代环保理念、高科技电影工业技术相结合的创作实践,也成为观众口口相传的佳话;2016年春节,电影《美人鱼》以逾34亿元票房刷新国产电影票房纪录,观众“用脚投票”为电影买单,不仅投出了电影市场的火爆,更刷出了国产电影的好口碑。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受到群众认可的标准,但绝不是唯一标准。两年来,建立一个综合、全面和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拒绝被市场量化指标牵着鼻子走,已经成为文化界的共识和迫切愿望。 从2015年春节档开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组织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和艺恩公司联合开展“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初步建立起了电影综合评价体系。已经完成的8期调查结果表明,国产电影在观赏性、思想性、传播度三大指数均位于“比较满意”高位及以上水平。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这不仅是对单个作品的要求,更是对整个文化行业的要求。 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对两个效益相统一问题进行专题部署,明确社会效益指标考核权重应占50%以上,并体现到政治导向、文化创作生产和服务、受众反应、社会影响、内部制度和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中。截至今年5月底,北京、天津、河北等16个省区市已经正式印发了相应的实施意见,其余15个省区市也都已形成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或送审稿。 政策引导和不断完善的体制机制,为文化市场的繁荣提供了土壤。据文化部统计,2015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211万场,比上年增长21%,观众9.6亿人次,增长5.3%。其中,赴农村演出139万场,观众达5.9亿人次,大部分都是免费送戏下乡。演出收入94亿元,增长24%。 与此同时,文化市场主体表现活跃。据统计,我国目前文化企业总数达241万户,占全国企业总量的11%。中央和省级重点国有文化企业总资产已突破8000亿元。今年5月12日发布的“文化企业30强”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企业30强”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主营收入和净资产都首次突破3000亿元,分别比上届同比增长18%、37%。今年8月,中国电影股份公司和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相继上市,进一步壮大了国有文化企业的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