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边缘化、被冷落,马克思主义渐行渐远?
“一些学科研究和建设离开了中国实际,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加分析地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
主持人:学术界曾经流传一句顺口溜:“有的哲学研究者不好好说话,有的经济学研究者不说中国话,科学社会主义研究者没地方说话。”近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不少成绩,但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
朱安东:在一些学科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同时西化倾向严重。马克思主义被认为是过时的理论,而把西方理论不加辨别地推崇为现代的、科学的理论,并在其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以指导实践;某些机构不顾国情引入并推行个别西方国家的学术评价标准、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在一些学科的科研中,一些杂志只发表运用西方的概念、理论、模型和方法来进行研究的文章,少发或基本不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章。而在一些学术和政策论坛上,各种用西方理论来分析我国和世界的研究不少,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世界和中国的声音少见,马克思主义在这些论坛上“失声”。
有些大学的专业教学中,围绕西方理论开设的课程数量和课时数远远超过马克思主义的课程数量;一些教师直接采用西方原版教材或中文译本,拒绝使用中国学者编著的教材,更遑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者编著的教材,马克思主义在某些学科教材中“失踪”;教师在教学中对西方理论较少甚至没有科学批判;在研究生招生的专业课考试中,西方理论所占比重远远超过马克思主义,甚至不考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在这种背景下,在一些学科中,原来一些学习马克思主义出身的学者被迫转向西方理论的科研和教学,不少青年学生冷落马克思主义而选择西方理论。这可能带来两方面严重后果,一是导致在青年学生中西方错误思潮流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倾向严重,偏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目标;二是误导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学为例,近年来中央每次有新提法,社会上就会有新自由主义的解读出现,试图影响中央决策和政策执行。而这两者都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不得不防。
孙熙国: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具体表现为一些学科研究和建设离开了中国实际,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加分析地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渐行渐远。一些学者的研究缺乏对中国问题的关照,无病呻吟,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对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对国内外重要思想理论动态,对我们正在进行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漠不关心,要搞所谓“纯学术”。一些理论看起来花里胡哨,表面上很热闹,但中看不中用,根本原因就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缺乏足够的阐释力。
马克思主义在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的“失语”必然导致在教材中“失踪”。本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可有些学科的教材中见不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子。一些人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不透,认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写出的教材,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说教,学术含量低,甚至没有学术含量。一些学者痛心地说,马克思主义在有些教材中已经到了全面失守的程度。
马克思主义在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和论坛上的“失声”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个时期以来,个别学者以与马克思主义唱反调为时尚,把赞同和宣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视为无知、教条和水平低下。久而久之,在一些地方便形成了将马克思主义“污名化”的风气,致使一些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羞于承认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身份。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五个核心问题
已是最后一篇
-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五个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