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马克思主义发出时代最强音
发表时间:2016-06-02   来源:光明日报

  4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临哪些挑战? 

  “对中国问题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提出解决问题的‘中国方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根本和关键” 

  主持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源于历史和实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样、主流和非主流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临不少挑战。 

  孙熙国: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说到底就是要解决我们所面临的任务和问题。

  从经济上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政治上看,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增多;从文化上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从我们党自身的发展来看,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主要表现为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上述问题,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重大挑战。对上述问题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提出解决问题的“中国方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根本和关键。

  朱安东:在这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马克思主义面临着发展创新的良好机遇,但也挑战重重:一是国际上西强我弱的总体态势尚未根本改变,某些国家长期对我国实施的西化分化战略,再加上我国国内出现了利益多样化,西方错误思想在社会上、在哲学社会科学界得到现实力量支持,有着不小的影响。二是西方理论已在某些学科中具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在个别学科甚至成为主流。主张西方理论的学者已经掌控了相当大的学术权力,在客观上把控了这些学科的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者被排斥、被边缘化,难以对学科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三是在某些学科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才队伍或者出现了一定的断层,或者创新不够、研究水平不高、影响力不大。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生中影响力吸引力不够,愿意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青年学生数量减少。

  5 如何让马克思主义发出时代最强音? 

  “既要利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资源,又要善于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只有解决好这三个“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发出时代强音。 

  韩震:解决这三个“失”不仅是转变理论表达方式的问题,更是学术研究的目的、立场问题。“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否则就不可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即使去做也会走样。“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在理论表达上,不能仅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新词向大众的头脑里塞一些概念、命题和学说,或把一些理论概念转换成汉语就万事大吉;在理论生成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从群众需要中寻找要研究的问题。最后,“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

  孙熙国: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和中国问题,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标准就是看你是否站在劳动群众的立场上思考和解决了当代中国和世界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作解答,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根本路径和关键环节。

  郝立新:解决这个问题,还要有宽广视野。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要充分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既要利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资源,又要善于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要突显中国特色,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在我国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

  朱安东:一是要加强和改善党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学术机构的领导要权牢牢掌握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手中;相关部门应对学术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进行对照检查,抵制西化倾向,保证学科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对掌握学术权力的杂志编辑队伍、评奖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进行整改,以确立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是要高度重视对现有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引导工作。在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前提下,对一些长期宣扬西方错误思潮、恶意攻击党和政府的人员加强管理;对绝大多数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加强培训,引导其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相关学科;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出身的学者,要提高其教学和科研水平,加大支持力度。

  三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教育中的指导地位。有关部门应对学生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进行调研;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中,应对马克思主义类专业课的课时比重、研究生考试中的比重等作出硬性要求;同时对相关教材严格管理,消除西方错误思潮在学生中的影响,保证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链接 

  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科发展不平衡,学科建设欠规范 

  有的学科点为了解决某些人的博士生导师资格问题而将本不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科研工作的人员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有的学科点为了赢得可能的资源,以抓高校党建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由,将主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等相关校领导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带头人或研究生导师。

  ●学科队伍后备不足,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很多教师的科研意识不强,研究方向分散,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服务;协作意识不强,往往处于单兵作战的教学科研状态,难以形成团队,难以产生合力。调查显示,一些学科带头人并没有马克思主义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业背景。

  ●生源质量问题比较严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参加调研高校2014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实际招收的博士研究生,从硕士专业背景来看超过50%的是跨专业报考。跨专业生源的专业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进而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水平科研成果偏少,学科影响力有待提升 

  科研成果对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关注不够,还没有完全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应有优势和独特功能。具体表现为缺乏对党和国家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的关切、缺乏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回应;同时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服务,未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支撑作用。

  ——摘自《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报告(2014)》(记者 邓晖)

责任编辑:原 茵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410075&encoding=UTF-8&data=ADQImwAAAAcAAIDLAAAAAQAn6K6p6ams5YWL5oCd5Li75LmJ5Y-R5Ye65pe25Luj5pyA5by66Z-zAAAAAAAAAAAAAAAvMC0CFQCOQgg82roVxao9tdE6U1MMTtK_VAIULmNGR31jzqllX76IgYOPm7rk3Ao.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410075&encoding=UTF-8&data=ADQImwAAAAcAAIDLAAAAAQAn6K6p6ams5YWL5oCd5Li75LmJ5Y-R5Ye65pe25Luj5pyA5by66Z-zAAAAAAAAAAAAAAAvMC0CFAbIa3WzSkim8C84p8_vgezdME2bAhUAhUTgquqUZrrnO7nM23gsYpUl9EQ.&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