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热播影视剧里中山装、旗袍等频频出镜,再度引发人们对于“国服”的讨论。究竟应当如何看待“国服”?当代中国需要“国服”吗?堪当“国服”的服装应具备哪些要素?……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服装学科的知名专家。 “国服”要不要穿 “服装会说话,服装中蕴藏着政治、经济、文化、民俗乃至个性品位等丰富的信息。”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教授包铭新长期从事服装史论研究,他认为,“服装是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国服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服饰,通过服饰穿着,可以从视觉上展示国家、民族、个人的特定身份。” 中国历史上,自东汉开始,各朝都有类似《舆服志》等关于服饰制度的记载,到民国年间都未间断。包铭新介绍,过去封建王朝用服装来区分人的等级、权位,伴随政权更迭,服装规范也随之而变。辛亥革命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提倡人的自由、平等、民主,反对用制度性的服装来区分贫富贵贱。因此,除了在少数行业部门,如军队、邮政等有职业着装要求之外,旧有的服装制度逐渐消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参与重大国际交流活动、重大节事活动日渐频繁,大众的着装要求、品位逐渐提高,希望通过服装突出国家身份和个性品位的需求逐渐上升,“穿什么,怎么穿”,每每让人颇为踌躇。 2006年的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就曾以“和谐·时尚·国服”为题搭坛,邀请海内外专家为中国“国服”寻找答案。最近几年,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纷纷向“两会”提交设计“国服”的提案。 与此同时,是否需要“国服”的话题,依旧存有争论。有反对者认为,在现今文化发展阶段,服装的潮流可以引导,但是提倡单一标准的“国服”则完全没有必要。 什么能叫做“国服”? 服装,是一种独特的符号。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越南有奥黛,印度有纱丽……这些服装以其浓郁的民族风韵展示了一个国家的魅力。在哪些场合穿着“国服”,也往往成为态度、立场的无声表达。那么,在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辽阔的中国,哪种服装堪当“国服”? 中山装曾一度被世界公认为中国“国服”。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教授卞向阳介绍,中山装是西化的新中装,却比西服更为简便,除了不用打领带,对里面的穿着要求也不高,是一种“好看、实用、省钱”的功能性制服。辛亥革命后颁布的《服制条例》,虽未将其确立为中华民国礼服,但是政要名人和国家公务人员的穿着使其大为风靡。卞向阳告诉记者,中山装的推广,在当时还具有特殊的经济意义。根据规定必须采用国货面料,对当时纺织业的发展也是不小的提振。时至今日,不少重要场合里中山装仍然是很多人的不二选择。 不过这只是“国服”候选之一,被许多人认为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美感的长身旗袍,在1929年的《民国服制条例》也曾被选定为“国服”,同时入选的还有一套上衣下裙。由马褂演变而来的唐装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此外,近年来一些地方举行的成人礼、谢师礼等仪式上,也常会看到汉服等各种其他服装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