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首页 > 文史 > 文章
健全今日文化肌体 仁义礼智可供营养
发表时间:2011-11-14   来源:天津日报

  仁义礼智思想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仁义礼智思想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即仁义礼智的内容是什么,它的价值如何。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人性本善。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关于人的本质是什么,有很多争论。孔子没有正面论述过人的本性是什么,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告子》里记载,告子是个很有名的学者,孟子和他辩论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告子认为,食色性也,饮食男女是人的本性,如困了想睡觉,渴了想喝水,饿了想吃饭,或者觉得很劳累了想娱乐。告子的观点学术界叫做人性自然论,人性出于人的自然需求。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存在于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中,而不是人的生理本能中;人的本质是善的,善在我们的价值观里,符合人的性情。

  孟子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就是说,我们做事、言谈举止,一切都要符合人的性情,这就是善。那么性情是什么呢?是人性本身所内在的,不是外来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这几种心(观念、思想、价值)人人皆有。“恻隐之心,仁也”,恻隐之心即“不忍人之心”,不忍人饥寒交迫,不忍人流落街头,看到人家生活困难,颠沛流离,吃不饱穿不暖,就动了恻隐之心。孟子把这种“不忍人之心”发挥到社会政治领域,认为君王有“不忍人之心”,于是有“不忍人之政”。君王应该实现仁政,爱护人民,帮助人民。“羞恶之心,义也”,对不好、不道德的事情,我们要感到羞耻,感到痛恨,如果有了不好的念头,也要感到羞辱,这就是义。义是合适、恰当的意思。“恭敬之心,礼也”,对人有恭敬、诚敬的心,这是礼。有礼就是有礼貌,有品位。“是非之心,智也”,能够判断是非,拿捏分寸,这是智慧的表现,等等。这就是他讲的仁义礼智。有恻隐之心,就表现了仁;有羞恶之心,就表现了义;有恭敬之心,就表现了礼;有是非之心,就表现了智。仁义礼智哪里来的呢?不是由外面强加的,而是本心固有的。为什么我们一直没做到呢?因为我们没去思考,没去反思,没有发现它。人的本性在本质上是善的,从这里出发,孟子展开了仁义礼智思想,因此仁义礼智的理论基础就是性善论。

  第二,关于人禽之辨,即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这个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重要命题。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和禽兽的区别小得很。因为动物要吃喝拉撒睡,人也要吃喝拉撒睡;动物要繁衍,人也要繁衍。如果从这种生理的、感官的、本能的角度来看,没什么区别。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人和禽兽的区别则很大,为什么?孟子进一步论证说,人有礼仪,人有道义,人活在世上有价值、有原则、有追求。“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吃饱、穿暖、住得舒服,但是你没有接受教育,没有教养,没有文化,“则近于禽兽”。于是大家要学做人的道理,“教以人伦”。什么道理呢?“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这五种关系,各有价值原则在里面,不是说仅仅吃饱、穿暖、住得舒服就够了。在孟子思想里,君臣关系相对对等。孟子认为,“君视臣为手足,臣视君为腹心”,就是说君主把大臣视为自己的手足,大臣就会把君主看作自己的心腹,连为一体;“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为寇仇”,君主把臣下和部属看作路边的野草,随便践踏,不懂得尊重他们,那么臣下和部属就会把君主看作敌人一样,不会很好地与其合作。

  接下来,孟子把它引申到社会政治生活里面,讲人和禽兽的区别。他说,统治阶层的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雄健的马,过得很舒服,但是“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老百姓面有菜色,面黄肌瘦,路上有饿死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你吃得好,住得好,骑着高头大马,但是你也相当于禽兽,是“率兽而食人”,率领禽兽去吃人。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的本性上,在人和禽兽的区别上,在各种人伦关系上,在施政和为政之道上,孟子都强调要有道德礼义,要超越动物的层面、物质的层面。

责任编辑:刘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