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首页 > 文史 > 文章
健全今日文化肌体 仁义礼智可供营养
发表时间:2011-11-14   来源:天津日报

  第三,我们在前面的基础上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仁义礼智的文化内涵。孟子的仁义礼智思想有个逐渐发展、逐渐论证、逐渐提高的过程。首先他提出“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应该有这样四种价值观或价值理念。然后他提出“四端”,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我们有恻隐之心,是实现和成就仁的开端,若连恻隐之心都没有,你就根本不可能具备人的美好品德——仁;“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仅有“四端”还是不够的,我们要培育它,发展它,壮大它,成就“四德”,来支撑我们的精神世界,支撑整个社会的精神价值。我们将“恻隐之心”发扬光大,成就“仁”,将“羞恶之心”成就“义”,将“恭敬之心”成就“礼”,将“是非之心”成就“智”。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就会统一地、协调地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成为指导我们生活、指导我们人生、指导我们社会进步的动力,成为基本的价值源泉。

  大家知道,孔子有一个“仁”和“礼”关系的讲述,非常有名。孔子的高足颜渊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的不恰当欲望,恢复礼的秩序,按照礼的原则来办,不做超越自己身份地位的事情,也不要有那种超越地位的念头,这就是“仁”。颜渊马上追问“请问其目”,请问具体的条目,怎么去克制自己不恰当的欲望?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要符合礼,这就是仁。但这个礼有时代性,乃至说有阶级性。古代社会的礼,在今天肯定是不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但是礼作为一个基本的价值准则、一种行为规范,在今天可以经过改造,赋予时代的精神,为我们所用。现在也要讲礼,讲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说仁就是人心,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之中,正由于如此,我们一定要发扬光大这个仁,要发掘个人的本心。仁义礼智的“仁”就好比适合我们居住的舒适房子,有了“仁”,我们的精神才能很好地安顿下来;而“义”是适合我们走的最恰当的道路,是正路;“礼”就是开头所讲的“恭敬之心”,对人真诚,恭敬;“智”就是“是非之心”,对仁义这一善端的理解和把握,能够弘扬它,光大它,这就是“智”。

  有了这些“仁义礼智”的好品德,我们怎么去实现它们呢?孟子提出了很多方法。一是“自返”,就是向内心追求,不去找别人的原因,也不在社会上找原因,而要自我反思,寻找我们自己的本心。二是“求放心”,“学问之道无它,求放心而已”,我们为人处世,在社会上生活、工作,怎么做好呢?没有什么别的办法,“求放心”,“求”是寻找,“放心”是丢掉的本心,把已经丧失丢掉的本心找回来。本心是什么呢?善性良知。我们反躬自省,向内追求,检讨自身,发现自身的善性,这是一条重要途径。具体一点来说,我们要“存心”,保养我们的本心;“养性”,涵养我们的品性;还要“寡欲”,要在符合仁礼的原则下来满足我们正当的欲望,而不能无限地膨胀,贪得无厌。孟子说,君子之所以和普通人不一样,是因为他们能够“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用仁和礼保养、保存、涵养自己的本心。如果你能够爱人,尊敬他人,那么“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总体上来说,孟子有一个表述,就是“养浩然之气”,培养天地间最大、最刚强、最正直、最有力量的那样一种气,最后就能够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即“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我们再富再贵,也不丧失好的品德,也不会从此沉沦堕落、荒淫、奢靡;当有强大的行政力量、强大的社会舆论以及各种外力制约我们的时候,我们照样不屈服,始终坚持我们的善性,坚持仁义礼智的好品德;当我们落魄、贫困、社会地位低下的时候,我们照样不改变我们的美好理想。为什么要“求放心”,“养浩然之气”呢?因为孟子有一个基本的理念,即“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的根源在我们的心里,在我们自身的思想中。就道德修养的层面来看,人人都可以发挥自我的能力,努力做一个善人和不断向上的人,“人皆可以为尧舜”,没有阶层与地位的区别。这反映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非常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在个体修养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我价值提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责任编辑:刘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