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出于对“被惦记”的忌惮,有的文保工作者被迫“抢收”文物,将神道边有可能被侵犯或被贩卖的石像连根拔起锁在庭院内。这种请文物大尺度配合的保护方式在引发人们质疑的同时,也让人对文保工作者的无奈深深忧思:盗墓现象为何在有些地区屡禁不止,以至于被盗墓贼“忽视”了上千年的石像也成为觊觎猎取的对象。 据说,由于近年来电视鉴宝类节目增多,人们对文物价值的认识普遍提高,因此陵墓遗址的盗掘情况愈演愈烈。从璞玉初现的角度来看,或许正是荒草中石像的文物价值不断彰显,才让一些人经不起诱惑、以身试法干上了盗墓的勾当。只可惜这种文物价值说白了就是“市场价值”,当文物连同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一起沦落为可兑现的商品时,人们对文物价值的认识已经失衡了,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已被“市场价值”打翻在地,成为了货币的附庸品。 在文物“市场价值”张扬的背景下,仅从文保单位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看,陵墓保护的“马太效应”明显存在:越是能吸引游客、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陵园保护得越好,甚至一砖一瓦都会以标牌等样式彰显出来;而游客罕至的陵园,门前冷落鞍马稀,有价值的文物成为了没妈的孩子,人们吝啬地下拨着关爱,一些陵园被盗掘的悲剧便在此埋下了伏笔。 但是,也切莫轻易地把陵墓惨遭毒手的板子统统打在相关文物管理部门以及执法人员的身上,仅仅指责他们保护不利、监管不利、惩处不利,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加强管理无疑是应该的,但对于每一位公民来说,均衡价值认识、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更为重要,因为地下文物不是相关管理部门的,而是全民的,推托文保责任不可取。 在习惯于用价签衡量价值的现实社会中,在我们聚焦于“看一下专家给出的市场参考价格”这类电视鉴宝节目时,在不知不觉中,对文物价值的认识日趋失衡,文物保护也难以落到实处。要知道,文物的价值是不可单纯用金钱计价的,即便是一面锈迹斑斑的古代铜镜也是不可再生的,因为我们无法让时光倒流,让千年前的工匠为我们再打造一面。用人民币衡量文物价值的潜意识实际上也是一种无形的盗墓行为,因此,在严惩盗墓贼的同时,“无关者”也需反躬自省,时刻保鲜我们的文物保护、传承意识,而不可将文物价值消解、庸俗化。(秦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