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走廊的发现
“杨增新要塞”的第一印象 杨镰 从疏勒古城南望天山雪峰,古城身后,是春耕期间的农田。 杨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博导。从1984年开始,数十次在新疆作实地调查与研究,重点是新疆(西部)人文地理,同时涉及新疆探险史、绿洲文明、环境与资源等领域。以中外文献与实地考察结合,形成个人特点。著有《寻找失落的西域文明》、《新疆探险史图说》和《黑戈壁》等。主编“西域探险考察大系”等丛书,主持了“新疆绿洲文明”的国情调研课题。出版了3部以新疆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其中《千古之谜》被台湾学者评为“中国第一部考古探险小说”。《最后的罗布人》以及据其拍摄的电视专题片,在国内外多次获奖,被称作中国绿洲文明研究的“开山之作”。 新疆,古称“西域”。西域文明是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所谓“昆仑神话”,是中华民族古神话的三大母题之一,而《史记》成书时期为学者(包括司马迁本人)普遍认同的“黄河重源说”,尽管出于人们的向往,然而对黄河发源于西域深山的认定,在十几个世纪之间成为“母亲河”贯通大华夏区域的例证。如众所周知,新疆广袤地域的基本结构是“三道山夹两个盆地”,西部的山系,寄存着中华民族对家园的憧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天山,则是新疆的地理标志。 从21世纪起,在从事“新疆绿洲文明”国情调研过程中,我们一次次地进入天山北坡的绿洲牧场。通过感受文明,传承文明,成为“天山走廊”的探索者、皈依者。 对新疆、西部而言,对新疆绿洲文明而言,探索天山走廊,是一个全新的、宏大的、贯穿着探索与发现的题目。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逾20米原址保护 近100米迁移保护
已是最后一篇
-
逾20米原址保护 近100米迁移保护
责任编辑:桑小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