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走廊的发现
发表时间:2012-02-29   来源:光明日报

  被遗忘的色必口驿站

  在色必口古驿,亲自体验了林则徐路经时风餐露宿的实况,裴景福以“风霜其操,铁石其心,真后凋松柏也”称誉林则徐其人。

  天山走廊,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经典地域,没有天山走廊,丝绸之路的北道行旅就失去了依持。由驿站支撑的大道,在相当长的时期曾是中国西部的命脉。辨认当年新疆的“皇家驿路”(“国道”)经由、走向,是探索天山走廊的具体步骤。而“色必口”(“色毕口”“色壁口”“色琶口”)是天山走廊古驿站之中特殊的一个:它时隐时现,它衔接了三条古道。丝路行旅无法越过它,也从不在此久留。它是著名的“穷八站”与“富八站”的分野。在清代,色必口是低规格的单纯的驿站,有八名驿卒(一个驿书,七个马夫)驻守,配备八匹驿马。而驿站总是与经行者密切相关。经由天山走廊的经行者,除了林竞,著名的还有纪晓岚、林则徐、邓廷桢、洪亮吉等等,都曾在色必口经过。

  据流放新疆的日记《荷戈纪程》,道光二十二年(1842)林则徐蒙冤流放新疆伊犁,九月三十日路经七角井,十月二日,入山行三十里,抵达色必口,《荷戈纪程》将色必口称为“色壁口”,色必口有两家民营食宿店,林则徐一行在一家吃面充饥,此后又前行十里,抵达色壁桥,也有民居。“过此陂陀尤多,有一坡殊陡,索费马力”。再行三十里,就走出山前丘陵。十月五日,抵达“富八站”的第一站木垒河,木垒河“商贾云集,田亩甚多”。

  林则徐路经的,是清代全盛时期精心维持的天山以北的驿路。

  在林则徐留下上述记载半个多世纪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广东海南知县裴景福流放乌鲁木齐,西行记《河海昆仑录》中,裴景福描述了自大石头驿站路经色必口的观感。

  西行后继者裴景福一路听说了林则徐流放新疆的故事,他记述道:“林文忠(则徐)以大臣远谪,出关后如入无人之境,州县无过而问者。至哈密以西,夜则停车山峡积雪中,以食以宿。”在色必口古驿,亲自体验了林则徐路经时风餐露宿的实况,裴景福以“风霜其操,铁石其心,真后凋松柏也”称誉林则徐其人。

  1996年、1998年、2003年和2008年,我多次实地体验了自巴里坤西行,抵达木垒、奇台的行程。在三个泉,踏访了残存的驿站文化区,在乌兰乌苏,我在想象之中与纪晓岚、洪亮吉、史善长、黄濬、裴景福等先行者相逢。但是,公路所经的、在古今地图上相当于色必口的地方,不但没有残存的驿站,甚至就见不到一点点人工建筑的遗迹。林则徐吃面充饥的、吟诵“古戍空屯不见人,停车但与马牛亲。早旁一饭甘藜藿,半咽西风滚滚尘”诗句的色必口驿站,难道从地面蒸发了?

  2008年10月,我随昌吉州宣传部负责人,来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调研。来之前,我获得了关于色必口驿站的可靠信息。与木垒县领导交流时,我说起“失踪”的色必口驿站,应该在今天公路(省道)附近的大致位置,建议立即去寻找遗迹。

  2010年年初,在前往巴里坤途中,再次路经木垒。在木垒县城,见到2008年10月说起色必口驿站的负责人,得知正是在那个地点上,通过他们的努力,发现了以要塞(古城堡)为核心的色必口古驿站区。可以说,这是木垒县文化部门一个不小的成就!这在我,当然也充满成就感——有关的探索终于落在了实处,可它不是由灵感促成,说穿了很简单,如同当年寻找小河遗址,我的推测来自对地图的判读,2008年初我在5万分之一的遥感地图分辨出耸立在山梁上下的要塞建筑群,以及经纬度。色必口驿站区的遗址离现代公路线并不远。

  赴巴里坤途中,我们暂时离开公路线,来到古道的结点——色必口古驿站。

  清末,裴景福曾这样概括色必口(他称为“色琶口”)一带山形地势与人文景观:

  至大石头,住官店。民店二,略宽。马号在官店之西侧。涧水甚甘,冰厚三尺。出头水沟西北行,山峡渐开。三里,右山尽,左有小山三四峰,路如沟。五里,渐至平地,右有长岭。十里,左山渐平,右山渐近。上坡,多碎石。十里,渐平旷。向北行二里,至色琶口(《荷戈纪程》作“色壁口”),两山并起,左山下有营垒,如小堡。下坡,入峡仅容一车,山根多大石。西北行五里,下坡,两山渐伏。

  这正是2010年1月我亲眼所见的山川地势,正是我们专门探访的色必口古驿。

  如同回到林则徐、裴景福路经的年月,我站在色必口驿站对面的山梁,巡视整个区域。与河西走廊的驿站相比,那是另外一种模式的驿站文化区,它与山川、道路、游牧、聚落结成一体,一览无余。今天已经很难判断哪一处房舍是林则徐吃面的民店,但我觉得应该是靠近古道的第一家。由山石垒砌的要塞为保护交通而设。仅有八个常驻驿卒、八匹驿马的驿站遗址,依附驿站的牧民转场棚圈,这一切,在隐没很久之后,终于浮出水面。历史往事在其间川流而过,对文明史的认同,体现在站在感情制高点审读史册文字,更体现在亲临实地获得的现场感受。

  在我们面前,色必口不再神秘。它展示出前人为打通西行通道所付出的与所得到的。

  蓝天白云,原野寂静,群山起伏,古道四通八达,远处有转场的羊群,眼前是扼守古道的要塞。在这里,关于“天山走廊”的探索研究,完成了一个重要段落。下一步,将继续寻找遗失在如流岁月的历史细节,因为它们为今后开发、建设西部,提供了一幅精确的蓝图。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桑小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