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走廊的发现
发表时间:2012-02-29   来源:光明日报

  耿恭与疏勒城

  初次置身于半截沟乡古城,便如同进入了《后汉书》的卷帙,古城附近遍地秦砖汉瓦,特别是有清楚的挖井遗迹。可以确认,这就是耿恭舍生忘死守卫的疏勒城。

  相隔18个世纪的两次战争——公元75年的“疏勒城保卫战”与1947年的“北塔山之战”,是发生在天山走廊的影响广泛的历史事件。

  古城疏勒,是东汉初期西域出现天翻地覆之变的擎天柱石。史书记载的疏勒城的往事,与名叫耿恭的将军有关。关于耿恭与疏勒城,《后汉书》卷十九这样说:

  耿恭出自名将世家。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冬,随军出塞,因战功,任命为戊己校尉,作为一支威慑力量,率所部屯戍在车师后部的金蒲城。当时西域,汉有三个支撑点,一个是塔里木北缘的西域都护陈睦驻地西域都护府,一个是戊己校尉关宠据守的柳中城,另一个就是戊己校尉耿恭屯戍的金蒲城。柳中城,是鄯善的鲁克沁,金蒲城(又叫“金满城”)在吉木萨尔县境。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三月,匈奴北单于以两万骑兵,出击西域部族车师,车师王被杀。匈奴锋芒指向金蒲城。与匈奴搏杀中,实力单薄的耿恭依靠一种神秘武器——弩机,取得了战术优势。这种弩机射程长,杀伤力强(据说箭头浸有毒药),使“匈奴震怖”,有效滞缓了匈奴的突击力。五月,耿恭放弃了孤立无援的金蒲城,向东北转移到另一个屯戍地疏勒城。疏勒城傍临深涧,可以倚险固守,匈奴死死围困疏勒城,并将深涧水源截断,以优厚条件,诱使耿恭投降。失去水源,耿恭不得不在疏勒城中挖井,直到15丈深,也没挖到水脉,吏士渴乏已极,不得不“笮马粪汁而饮之”。耿恭重整衣冠,向枯井虔诚再拜,“为吏士祷”。转眼间,废井竟水泉涌出,大家齐呼“万岁!”他们在城上扬水示威,匈奴只得退去。这时,天山以南的西域都护陈睦在预谋政变中被击杀,友军关宠在柳中城,挖井失败,全军覆没。除耿恭与部下死守的疏勒,西域巨大的政治空间,没有汉朝立足之地。

  耿恭仅有的支持来自车师后部王的寡妻,她是远嫁塞外的汉族人后裔,因敬重耿恭为人,一再冒险为耿恭提供匈奴的军事动向情报,还将急需的给养粮饷送到疏勒。

  东汉建初元年(公元76年)元月,耿恭表兄弟耿秉出任征西将军,进驻酒泉,期望恢复汉朝对西域的领有,并派将军王蒙领军出塞,到柳中与交河城,实地评估西域形势。未到柳中,就获悉关宠全军覆没,耿恭人数少得多,距离远得多,更是凶多吉少。王蒙独立难支,准备退回酒泉,耿恭的部下范羌坚决反对。去年秋,耿恭派范羌到敦煌为部队领取冬装。正好王蒙出塞,范羌就随军返回西域。范羌一再请求不要放弃固守疏勒的耿恭,可是没有哪个军士敢在四面受敌、情况不明,如同盲人骑瞎马的状态下,接受前去救援的任务。王蒙决定分兵两千,由范羌率领,接应耿恭。正赶上天降大雪,天山北坡雪深丈余,范羌所部放弃了辎重,徒步走向疏勒。一天半夜,疏勒守军听到有军队逼近,以为匈奴来袭,全城紧急戒备。范羌隔山涧大呼:“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立时高呼万岁,城门大开,两支部队拥抱相泣。第二天,耿恭就率部东归。匈奴一路追杀,路上,随时有饥饿困顿的军士倒地不起,悴死路边。离开疏勒时,耿恭所部还有26位勇士,到达玉门关,只剩13人。史书以“义重于生”为其定性。这使我想起外国电影《300勇士》,它们的一致之处,都在于舍弃自我是为了更多的人得以生存,友谊、爱情、牺牲,体现出国家、民族的利益。

  从2007年春夏间开始,我多次来到奇台半截沟乡,考察当地的古城“石城子”。初次置身于半截沟乡古城,便如同进入了《后汉书》的卷帙,古城附近遍地秦砖汉瓦,特别是有清楚的挖井遗迹。可以确认,这就是耿恭舍生忘死守卫的疏勒城。

  2011年夏,为了筹备拍摄电影《疏勒》,我们再次来到奇台半截沟乡。

  在古城挖井遗迹,我徘徊了很久。关于井,一直是西域的神秘话题。《史记·大宛列传》提到,西域古国不会挖井,由于得到“秦人”相助,才以挖井保住都城。纪晓岚曾特意说:他来新疆时,伊犁人不会挖井,从无井渠之便。耿恭在挖井过程绝处逢生,而友军关宠则败亡于挖井未能见水。经测算,目前的挖井遗迹不是挖竖井最佳地点,我的推测是:疏勒的井,实际是坎儿井,也就是说,坎儿井并非西来,也不是成型于内地,它原本就是西域的生存“专利”,从一开始(从守卫疏勒起),这就是敌我双方争夺的“秘密武器”。而另一种秘密武器,则是耿恭的弩机,《后汉书》明确说:中了耿恭驽箭的地方,“视创皆沸”——立即溃疡。《后汉书》说是因为箭头有毒,可携带如此立竿见影的毒药的兵器,那时应该是没有的。我曾推测箭头有火药(弩机等于新式武器手枪),但火药发明于此后数百年。总之,关于疏勒古城保卫战,还有许多细节得深入研究。但不管怎么说,疏勒古城保卫战为天山走廊的存在,留下了生动具体的内容。

  一天,我们在汉族农家小院午餐。主人是身高近一米九的粗犷大汉,而农妇则是细声细语的主妇。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在古城附近(包括农家小院),为兴旺发达的农田环绕,而天山雪峰如同一道巨大屏风。这里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迹(充满激情与细节的古城)共存的西部典范,土著农民、“圣水”浇灌的农田、农家院落,则是天山北坡的人文博物馆。

  天山走廊必将成为改革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前列的站台,这个面积与欧洲近似的“走廊”,自古就是人群迁徙的通道,循丝绸之路往返,促进了古文明的萌生、发展,推动了游牧与绿洲两大文明的碰撞、融合,互相吸收、互相接纳。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开发期到来时,对这一区域的文明底蕴有更全面、深刻、细致的了解,避免在开发过程中淹没了往古意义深远的华夏文明。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桑小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