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又闻读书声
发表时间:2012-02-02   来源:人民日报

东林书院。 记者周舒艺摄

  走进江苏无锡东林书院,是在一个冬日的下午。暖暖的阳光洒在“东林旧迹”的牌坊上,寒风中的石牌坊像被涂了一层金色的薄漆,深邃而悠远。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幽幽古书院深处,竟隐约传来阵阵读书声。远远地,见一进厅堂中,小桌小椅整整齐齐排列着,一群孩童正端坐在小书桌前,手持书本,齐声念着《弟子规》。这些孩子不过三五岁大,还只是学前班的年纪。此情此景,一下子让人记起出自这里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仿佛嗅到了历史的气味:几百年前,也真真切切地有这么一群孩童,同样是这样一幅琅琅读书的图景吧!

  东林书院,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由知名学者杨时创建,“创建于宋,延续于元,兴盛于明,普及于清”,为宋明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的理学传播中心和著名书院。近代曾改为“东林高等小学堂”,培养出了秦邦宪(博古)、钱钟书、薛暮桥等名人大家,可谓“斯文在兹”“风闻百世”。经过多次修复,如今的书院,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一派江南园林的秀美与精致。

  书院前庭,一眼看到的是一方“泮池”,各地来书院会讲之人,均须经过此池入内,有“入学”受教之意。穿过书院内门“仪门”,跨过厅堂的门槛,抬头望见屏门上方悬着块“丽泽堂”的牌匾。“丽泽”,意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里是书院会众讲学的重要场所,学子们会聚在此切磋砥砺,屏门中央挂着的《东林会讲图》即描绘了这一情景。一缕缕夕阳余晖透过窗棂照射进来,光和它的影子在地面组成明暗相间的格子,犹如书院斑驳的历史。依庸堂、燕居庙、三公祠、晚翠山房、来复斋、再得草庐、正心亭、弓河……一岁又一岁的春秋,在此留下的是学子勤勉学业、饱读诗书的身影。

  流连于书院建筑之间,你会感到有一种强大的无形力量比实体建筑物更具吸引力,它使历史的遗迹有了生气与活力、内涵与光芒,那是一种延续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读书以修身,读书以济世。

  最使东林书院声名远扬的这副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原由明代学者顾宪成所撰。明万历年间,顾宪成与高攀龙等人同倡捐资修复东林书院,相继在此主持讲学,其间东林书院达到鼎盛,有“天下言正学者首东林”之赞誉。上世纪80年代廖沫沙先生重新题写此联并经制作挂于书院的依庸堂。它是东林志士读书讲学而不忘国家安危的真实写照。心中默念这句话,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形象,回荡的是一丝丝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邓拓先生据此联还写出了著名的《事事关心》一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将读书与关心国计民生紧密联系的胸怀与精神,今天仍在激励着后人。

  细细品读书院里的各式楹联,仿佛是在与先贤对话,文字背后响起的是先贤的谆谆教诲。“百年旧德读书尚友,四海名贤气节文章”、“为道为法为则守先待后,不淫不移不屈知命达天”……对于中国传统读书人来说,读书从来不只是知识的学习,更是对气节修养情操的锤炼,治学即做人。

  今天的东林书院,俨然已是无锡的一座文化地标。地处繁华闹市,低矮的传统建筑遮掩不住周边的高楼,“弓河”对岸是现代都市的川流不息,内侧的书院却独处一份幽静与自在。驻足古书院,树木参天、黄叶满地,人们在此寻觅书香墨迹、缅怀家国情怀。从2003年开始,东林书院组织开展了“琅琅读书在东林”少儿经典诵读活动,至今已坚持8年,并定期举办慧笔启智和诵读竞赛。每个周末,孩子们就聚到这里诵读《三字经》、《论语》等国学典籍,传统佳节之时,书院里更是热闹非凡。

  东林书院迄今已走过900余年风雨历程。历史的风声已逝,雨声已渺,让人欣喜的是,这里,依然书声琅琅。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刘 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