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手记 | 请叫我教书匠
曾鑫

图片来自电影《少年班》海报  
      于教师这个职业,历来有很多称呼,师、老师、先生、夫子、等等都是对老师的尊称,学生选择其中任何一个称呼,大概老师都能够欣然接受。然而除此之外,社会上人们也常常将老师称为“教书匠”。老实来说,从一个师者的身份来讲,对于这样一个称呼,多少是有点难以接受的,甚至有些反感。总觉得将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与平常的“木匠‘”泥瓦匠“等混到一起,似乎有点把教师的职业看得太过于平常了。

  然而,最近人们对工匠精神的热议,则让我对“教书匠”这个称呼莫名的生出来好感来。“匠人”,本就是一个很生活化的词语,古代宫廷里工于画的有画匠,专长种花养花的有花匠,民间有“泥瓦匠”“石匠”“铁匠”“染匠”……等等,这些行当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只是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飞速发展,一些传统的手工艺者在产业的进化中逐渐被机器大生产所淘汰,很多匠人和手艺正在逐渐的消失淡去。而实际上,反观历史,历朝历代,匠人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阶层。他们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历练,在某一行业掌握了可以作为谋生手段的技术,从而拥有了一技之长,可以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也正是因为如此,历来人们都很重视手工业的教育。在没有条件能够顺利走向仕途的情况下,人们大都会选择一门手艺作为养家糊口的手段。这种思想就是在现代社会也仍然十分流行。原因就在于手艺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也就是古人说的“门道”,匠人对于“门道”的传承和掌握,实际上就构成了这个行业的进入壁垒,从而构成其在社会中谋生的现实竞争力。

  有门道,必然就要有付出,所以,从学徒到匠人的修炼都不是一天两天所能够达成的,在这个技术壁垒消除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严格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和培养。姑且以一个木匠的养成为例,要想培养一个徒弟成为一名木匠,达到能做日常家具的目的,比如使他能够独立做成一把椅子。就这个过程来说,传统手艺匠人的培养,自有一套。并非一上来就学习怎样削木方,然后开始学会组装。而是必然先要从培养性格开始。古代师傅对徒弟都相当严苛,通过各种方式磨练徒弟的脾性,以使他的性子能够和所要从事的手艺相契合,先磨好了性子,然后才慢慢开始接触手艺。而接触手艺也是从最基本的开始,比如先学会相木,就是要先掌握各种木材的秉性,明白哪些木材可以作为制作椅子的材料。假以时日,吃透了木材的性情之后,才可以逐渐熟悉如何使用工具,慢慢开始学着用斧头削一块木方,然后一步步掌握刨、钻、凿、铆……等工艺,最后才能尝试去做一把椅子。从一个没有经验的学徒到一个可以制作普通家具的木匠,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三五年才有可能出师,而要成为一位有名的木匠,则需要花上大半辈子、甚至一生,一个家族几代人的修炼,才可以达到“大师”的级别。

  可见,一个匠人的养成并非易事,特别是一个具有卓越技艺的匠人的培养更是需要长期的浸润。这一点,倒是让我想到了老师对于人才的培养。实际上,老匠人把徒弟培养成一个木匠,和老师把学生培养成人才的过程具有高度的相似,都需要经历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打磨。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方法,对于人才的培养,就是典型的“匠心打造”。依照古礼,传统的教育都是从“洒扫应对”的生活劳动教育开始,养成清洁整齐的习惯,然后再慢慢施以礼仪,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古时的教育并非一上来就先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是从人性成长的规律入手,先从人格修养和行为规范开始,等到脾气品性像模像样了,才逐渐开始传授“礼、乐、射、御、书、数”等实质性的文经武略,等到即将成年的时候才开慢慢针对性的引导,传以立身处世之术。

  可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其实从“工匠精神”的角度讲,树木和树人,本质上都一样,一件好的器物需要匠心来打磨,一个好的匠人则需要长期的训练,历经风雨磨砺,才能成就大器。这中间相同的是规律,不同的则是难易的程度。所以古人在总结经验约定成俗语时,也特别讲究层次和区别,用十年来定义器物的形成,而在谈到人的教育时则选择了一百年的长度。可见,在教育人这件事情上,最需要匠人精神来营造。

  今天,当我们谈论“工匠精神”时,我们可能会自然的想到德国、瑞士等这些老牌的制造业国家在产品生产上的精益求精,也自然会对百年老店的传承心存敬意,从而大力去改造我们制造业和服务业。但除了关注这些能够立即产生效应,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产业之外,其实,我们也应该将“匠人精神”发挥到教育这件“慢事情”上,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个层面重新审视教育,在望子成龙中看到精神修养对孩子成长的长远效应;在知识传授中看到立德树人对人才培养的根本意义;在成功评价中看到道德品质对价值定义的难能可贵,当我们重新把视角回到“教书匠”的角色中,用一颗匠心来对待我们孩子,对待我们的教育事业,于此,教育才会给我们一个更加充满惊喜的未来。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
热度
更多>>
  1. 年终策划:一言一瓦 聚沙成塔
  2. 车轮上的文明 | 司机 80年代最受欢迎的职业
  3. 企业长盛不衰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