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童心,以儿童文学的名义
王婷

   曹文轩在《草房子》后述中所写到:“孩子——这些未长大成人的人,首先一点依旧,他们是能够被感动的。其次,能感动他们的东西也无非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这也是对当下“我国儿童文学创作大多以知识性、教育性为主,忽视了儿童的纯真天性”这一困境的一次可被称为“成功”的突破。

  仔细读完《草房子》,其间并没有太过华丽的词藻堆砌,也没有现在流行的都市情感、玄幻魔法、古装穿越等情节,字里行间所流淌着的那些有关人性中善的闪现、正义的力量以及书中所描写的乡野风景和纯朴乡村生活,还是深深吸引了作为成人的我。

  《草房子》的故事以乡村孩子桑桑的视角,回忆了他在油麻地六年的小学时光。在这段人生启蒙的宝贵时期里,他所遇到的人、发生的事以及交杂在其中的各种情感纠葛,与同学、亲人之间还有与人生中那些虽然擦肩而过却刻苦铭心的人。所有这些,给桑桑的成长所带来的启发、感受。从书里我们多少可以看出一点关于乡村生活的贫瘠、窘迫,但同时也能感受到这里蓬勃、纯真的乡野气息以及人与人之间质朴简单的情怀。一切外在的、表象的脆弱并不能掩饰人性的光芒,反而让这种光芒愈加得灿烂;一切物质上的、财富上的缺乏并不能抹灭童真的可贵,反而让这种可贵愈加珍稀。

  桀骜下的童心

  在成人的眼中,桑桑是桀骜的、顽皮的,不可驯服的。但桑桑金子般善良的心和各种奇思妙想的与众不同。善良的桑桑可以鼓气勇气与欺负同学的人打一架;在所有人都嫌弃秦大奶奶时常陪她说话并及时发现她生病;卖掉心爱鸽子帮助身处绝境中的小伙伴杜小康;桑桑从众人口中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后千辛万苦带妹妹到城市里,并用生病的身躯吃力地硬是将妹妹背上城墙。桑桑又是顽皮的,为了给他的鸽子们寻一个好住处,而将家里的碗柜改造成鸽笼;将家里的蚊帐剪下来改造成渔网。读到这些,即使是成年人也不禁怀念,谁的童年是乖乖地听父母的话待在那里一动不动?哪个孩子的脑袋瓜里不曾闪现过这样或者那样令大人费解或者破啼的想法?

  曹文轩笔下的人物,是生动的,鲜活的,也是真实的。虽然孩子大多不懂得生活的艰辛,但是他们一样有着一颗初善的心,那里装着敏感、装着对弱者的怜悯、装着对亲情友情的渴望、装着对友善的好感。不轻易用成人的观点规定童年,而是用一颗童心去靠近他们、理解他们,让他们在文学的徜徉中提升审美能力,让他们更多认识、了解社会和这个世界;让他们在这些温暖的文字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寻觅到自我的善、他人的善,并因此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逆境中的成长

  因为父亲开着油麻地里唯一一家杂货铺,小伙伴杜小康的家境比其他孩子们要好很多,有让桑桑羡慕的四季可换洗的干净衣服、皮裤带、冬天时的白口罩以及最让所有人都艳羡不已的自行车,然而人生也并不都是一番坦途或者顺境,五年级时杜小康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也正是这次坎坷让杜小康提前成熟起来,他不仅担起了养活家庭的重任,还要带父亲外出治病。杜小康一如既往地骄傲着,然而那份骄傲却不再有支撑;他渴望着能像从前一样上学,然而那已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了。最后他想用养鸭来重新振作往日风光的梦想也因为一场暴风雨,而彻底破灭。然而所有这些生活的磨难都让杜小康在最短时间内领悟了生活、理解了人生。

  对未来抱有希望的达观

  在某个被父亲狠狠揍打之后的深夜里,桑桑锐利的喊叫惊醒了所有人,之后被镇医院、县城医院以及其他大医院宣判了“死刑”。读到这里,我的心是堵的,是打结的,是不相信命运的,是希望出现奇迹的。因为不仅仅是我,我想任何一个陷进故事里的孩子,都会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怜悯与期望的心情,他们希望主人公能够找到一线希望,而不是绝望。父亲满足了桑桑所有的愿望,甚至拿起代表着他屈辱过往的猎枪带着桑桑去打猎。童年里,我们又有多少没有被许可的愿望?又有多少被埋灭的童真向往?

  终于,一位老中医治好了桑桑的病。活着,原来是如此地美好与不易。

  正如白岩松在《白说》中写到:“文化作品的意义是什么?当然可以揭露假、恶、丑,这没问题,但最重要的命题是给人希望,归根到底是要拯救心灵。”儿童文学更要承担起这个社会的重任,要呵护童心,让他们看见美的心,看到真的社会,看到充满希望的生活,能拯救那些孤独、逃亡或者徘徊着的童心。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
热度
更多>>
  1. 年终策划:一言一瓦 聚沙成塔
  2. 车轮上的文明 | 司机 80年代最受欢迎的职业
  3. 企业长盛不衰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