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开卷|读书三问:为何 何为 何不为
韩睿

   

图片来自以色列最大及歷史最悠久的连锁书店─Steimatzky Books

    又到世界读书日。屈指算来,今年是“两满贯”——第20个世界读书日。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你读书吗?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其实每个人都读过书,也一直在读书,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学习型的社会里,每个人都上过学,我国的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普及率近乎百分百,充分保证了每一个孩子有读书受教育的机会,而且为了就业、科研,绝大多数人走进象牙之塔深造,还得读更专业的书。
    你现在读书吗?这当然是针对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人而言。可以说,自从手机普及以来,有很多人不读“书”了。也就是说,大家在上网、玩手机。当然,上网、玩手机未必不读书,只是读的不是纸质的书,而是电子的书。从广义的角度讲,只要在阅读,就是在读书,唯一不同的是,读书的方式和工具变了,那种倚在沙发或枕边一页页恬淡翻书的滋味和情趣,被不断的刷屏取而代之了。
    这当然不是坏事,毕竟,人们的浏览更快了,选择更多了,视野更宽了。但是严格地说,就读书的内涵而言,时下有这样三种现象,或者说三个人群:有的人是在看段子,看新闻,玩游戏,已经不读书了;有的人还是在读书,但是读死书,从书本上照抄照搬,不懂融会贯通;有的人就是乱读书,不分良莠,不拘好坏,甚至专看坏书,比如诲淫诲盗的书。
    那么,上述这三种现象又蕴含什么问题呢?
    之一:不读书,书到用时方恨少。说实话,有的人因为就了业,或者说定了型,成了家,囿于心情、前途,觉得读书无用,不能改变命运,于是安于现状,就不读书或少读书了。不读书当然省心,但是面对社会变革、潮流革命,比如网上支付,比如嘀嘀打车,比如乘飞机不知舱门不能乱动等,处处受制,出了笑话,甚至懵懵懂懂就被罚款。到了这会儿,就明显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前一阵子,媒体批评过度教育,有人就觉得如果不从事专业研究和特殊工作,语文会认字,算数会四则运算就够了。这看起来似乎有点道理,其实当然似是而非。且不说现在的现代化生产需要高技能的工人,即便做生意,有知识和没知识,知识多和知识少,也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即以收破烂而言,有的不过是招摇于闹市的贩夫走卒,有的却能成为富甲一方的集团大亨。这其中,和读书,和灵气,都息息相关,没有哪个人,会因为不读书而成为智者。我就听过一位摆摊的小贩悔道,如果多读些书,何至于受这份累?
    之二:死读书,书到用时方恨死。什么是书到用时方恨“死”?就是说由于教育方法学习方法不对头,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大多是死的,或离实际太远,或根本就没有用处。比如教育程式化,读书教条化。应试教育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我们的考试呢,往往就是对这记性的检验:不考你的理解程度如何,而是考你到底记住了多少,甚至考一些犄角旮旯无关宏旨比如名人生卒年月等无用或者一搜一查即知的小知识。
    死记硬背并非一概不需要。譬如背点唐诗,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这个熟读,就有“死记硬背”的成分,当然理解了更好;而有些书本的定义、定律、公理、公式之类,大概除了死记硬背之外,别无良策。但是,死记硬背也只限于死的知识,倘对活的知识也如此,便是无益有害的了。时下有一个人们普遍认可的事实,即应试教育塑造的学生,赢在了起跑线,但却因为创造能力差,输在了终点线。可见,在一个创新社会,不仅需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更要改变我们的读书方法。
    之三:乱读书,学而不思会迷茫。有些人也读书,但是读书比较乱。读书乱也不要紧,关键要善于分辨,学会思考。书有好坏之分,好书开卷有益,坏书毁人不倦,所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比如本本主义,教条思想;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钻研,则犹如沙上建塔,一无所得。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读书则不能长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其实,读书不可以乱,但可以杂。应该既精读,又杂读。比如对于经典、名著与专业的书,要全读和精读,精读使人智,不易为人惑;对于社会百科,也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杂读让人博,见多视就广。我在大学的时候,因为兴趣在评论,所以当时工人日报的专刊高级编辑张天若就建议我读多史书读杂书,比如史记、资治通鉴以及笑林广记、明清笔记小说等。几十年的感受,深切体味精读书启人茅塞,杂读书广人学识,受益匪浅。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以肯定,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命运眷顾有准备的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一本好书往往能影响甚至改变人的一生。而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多一个图书馆就少一座监狱,多一个读书的人,就少一个文盲,少一个可能浑浑噩噩就违法的人。
    即使不是为了改变命运,那么至少为了兴趣,为了博闻,为了见识,读书吧,哪怕每天只读半小时。信息时代,书中自有黄金屋、比如炒股,自有颜如玉,比如气质,何乐而不“读”呢。当此之时,重温一下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
热度
更多>>
  1. 新加坡:罚出来的文明
  2. 在平凡的世界里开创不平凡的人生
  3. 全民开卷| 阅读 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