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这首诗流传甚广。“路上行人欲断魂”描写诗人在路上所见的行人,满是悼念先人伤心欲绝的哀伤;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整首诗描写了春光明媚、和风徐徐游人如织西子湖畔。欢游整日后踏青游湖人们散尽后,西湖万树流莺鸣声婉转的明丽春色。
以上这两首诗,一首充满悲思愁绪,一首则春意盎然春机无限。两首诗分别道出了清明节的两大主要传统内容:踏青和祭祖。清明前后,春日正盛。风柔物软万物复苏,草绿花红柳叶吐青,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有什么理由不去感受生命的力量和大自然的恩赐呢?据说,正因为春天生命回转,古时侯的人们祈盼先人也像其他生命一样复活,所以才会扫墓祭祖。清明祭扫的真正心理动因无从考证,也许,正是因为世人不敢独享春天的无限美好,才会在受浸恩泽的同时想到去缅怀先人,表达思念。其实,两者完全可以结合,不必那么沉重。
清明祭祖于我的经验是小时侯学校组织去革命烈士陵园悼念革命先烈,排着长长的队伍走去,其实当时的心情真的说不上“沉重”,更有一种放风郊游怀着一种罪恶感的喜悦。跟随家长给祖先焚烧纸钱时,心情也很平静,总想不明白既然那边的世界和这边一样都是要花钱,为什么一定要这边的人给那边的人“寄钱”呢?直到长大后才知道,其实焚烧纸钱是存者求平安求慰藉的一种心理需求。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意识里,逝者为大,逝去的人会有一种说不清的法力,而且还会有能力穿越到现世,用他的法力影响存者,逝者一般都不能承受这种影响而生病,同时,他们能福泽世人。所以生者对先人的祭扫中,很大部分原因是出于利已的功利目的,相信许多人都听过人们在祭扫时,大多会满怀虔诚地念叨,希望先祖在那边安好,希望先祖保佑现世的人等等。
为清明祭扫大肆铺张的也大有人在,花样繁多与时俱进。现世流行什么也要给逝者烧上一份,把世上的价值标准虚荣攀比之风在祭祖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啼笑且唏嘘。我家楼下就有这样一家做这样生意的店铺,生意非常好。店内的物品可以说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店主很有经验地说,做他们这一行,要特别会“创新”,而且要及时发现人们的潜在需求并且去激发人们的需求。每到清明前,他们都会出新品,光“钱币”就有十几种,从古钱币到人民币,从金元宝到美元欧元,应有尽有。“电子产品”更是紧跟前沿风尚,“品牌”众多大小不一,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说到底,还是今人做给今人看,自己求心安。
虽然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近些年网上祭扫、鲜花祭扫逐渐被一些人所接受,但还是让人觉得有点应景之嫌。清明节承载了祭扫先祖这样的重任,是如此沉重;清时节正是桃红樱粉抽枝长叶时,又是如此蓬勃美丽。能自作主张后,我更主张心灵祭扫。在自己的心里常常忆及先人,时时想着先人的品格,适时地向下一代传播逝者的优秀品质和曾对家人的爱。清明时节,和家人一起出去寻访春天,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的同时,在一个安静的美丽之所,讲讲先人的故事,地社会对家人曾做出的贡献和努力,来表达思念之情。
如果我将逝,我将捐赠我的肉身,选择风葬水葬或树葬,让我的后代不必那么沉重也不必矫情,在清明时节只要在春风里、在江水边、或在绿树旁静心缅怀寄托祝福,唯些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