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阅读所无法颠覆的传统
陈霞

 

    毫无疑问,网络,正在颠覆我们的很多传统,包括阅读。作为一个书虫和一个偶尔也码码字的写手,最关注的,是电子书与纸质书的PK。

  身为社会中流砥柱的80后的一员,我习惯于阅读纸质书。就在网吧刚刚流行于街头巷尾的那几年,我也曾沉迷于网络阅读,惊喜于网络作品的免费、快捷、携带方便以及百无禁忌,尤其在查找资料方面,不知道比传统方式方便快捷多少倍。但是,正因为网络的便捷性,导致难以计数的自媒体兴起,进而演变为泥沙俱下的纷乱局面。特别是在需要搜索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章,或者具有权威性的资料的时候,进行各种对比、甄别的费时费力,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即便是付费的电子书,阅读价值也往往稍逊纸质书(除了自费出版的那种)。对于时间越来越趋向于宝贵的阅读者而言,大概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在需要的时候,迅速有效地读到高质量的文章,更令人愉悦的了。

  于是,我又重新养成了购买纸质报刊书籍的习惯。即便纸质书具有不利于保存、查找、收集以及成本过高、携带不方便等等一大堆缺陷。

  这大概是因为现阶段正处于网络爆发而导致很多行业洗牌的阶段。在这个躲不过的时间段,在强大的网络面前,大家都穿一样的流行衣服、听一样的流行歌曲、看一样的流行小说。对于本人以及很多和本人一样的人而言,这种网购的漂亮衣服老撞衫、到哪里都听到同一首烂大街的流行歌曲、和所有人看一样的流行小说的雷同日子,刚开始固然觉得有趣,时间长了,难免滋生出乏味、甚至可怕的感觉。

  况且,作为一位热爱码字的书虫,我既乐意用购买的方式表达对写作者辛勤劳动的尊敬,也希望自己能码出被市场尊敬的作品。文字,如果没有用一定的质量要求进行区分,就容易和发在QQ、说说、微信上的片段化文字,甚至是新闻后面的谩骂一样混为一谈,没有深度的文字,不会长久的留存下去。

  目前,影响电子书走向大众的,主要在于大多数人阅读纸质书的习惯。手指翻过书页,会有实在的、自由的感受,电子书则具有让人不太舒服的冰冷虚无感。传统书籍的阅读体验,目前还不可能用高科技复制模仿。不过,现代人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很难有持续的阅读时间,多是快餐、零碎式的浏览。电子书能充分填补这种零碎的时间,起到打发时间的作用。

  或许再过几十年,习惯了纸质阅读的人们大都不在人世的时候,习惯以手机、平板电脑阅读的90后、00后、甚至10后成了这个世界的大多数,到那时候,电子阅读也许真的会完全取代纸质阅读。

  但是即便有如此可能,我们也不必杞人忧天。之前阅读过一篇文章,《“全民摄影时代”新闻摄影命运几何》,文中一位被采访者认为,摄影界受到过很多次“惊吓”——电视出来,摄影要完了;互联网出来,摄影要完了;拍照手机出来,摄影更要完了……“但摄影不会完,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强调你的专业性。只有专业性突出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容易被别人替代。” 没有必要把互联网视频和手机摄影带来的压力想得过大,或许这个圈子人数在减少,但挑战只会让摄影记者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我想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电子书与纸质书之间的PK,纸质阅读在内容与阅读体验方面仍然具有电子阅读不可比拟的专业性。

  作为喜爱阅读、热爱精品、着迷于真实触感的读者而言,不必把电子书对纸质书的的挑战想象得过于可怕。即便随着科技的进步,阅读方式真的改变了,我们喜爱的“阅读”本身,不会变。从远古时代的兽骨、龟甲、竹简、青铜器铭文、帛书,到如今纸质书的凹版、孔版、绿色印刷以及“三D打印”等等,文字展现的方式一直在演变,热爱阅读文字的人却一直有增无减,不论大家阅读的目的是为知、为己,还是为人。

  其实文字也一样,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强调专业性,与时代同进退,立志于以码字为生的写手们,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每年的元宵节,我都会去参加本地举办的猜灯谜活动。刚开始,往往会有某些自以为聪明的出谜者偷懒,到网上模仿、甚至抄袭现成的谜面。参加猜谜的小伙伴们,手机百度一下,答案分分钟揭晓,方便快捷,但是大家都丧失了参与其中的乐趣。而那些原创的、接合了本地人物风情而出的、在网上根本搜不出谜底的谜语,则能让真正的猜谜高手一展风采,既能展现出谜者的巧思和智慧,也为猜谜者提供了开动脑筋的趣味。

  说到这里,我蓦然发现,“电子书会取代传统阅读吗”,就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命题了。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
热度
更多>>
  1. 反恐时代的定力
  2. 对城市生活的三盼
  3. 雷雨笑场,什么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