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场的原因无非两种,一种笑内容,一种笑形式。因为觉得内容可笑,于是有人说现在的学生理解不了当时情境下的人物感受,是因为时空的差距引起的,尚情有可原;因为觉得形式可笑,有人说是因为表演者的表演方式,需要和现在观众可以接受的形式接轨,须与时俱进。更有论者提出,应该对当场的观众进行一下统计,分析下他们为什么发笑,有多少人笑了,笑点是什么,否则就此定论不宜。不过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找原因,都是在找雷雨的原因,有什么自己的原因可以找吗?仅仅是观看者不够严肃?或者仅仅是观看者的礼仪做得不到位吗?雷雨笑场了,是什么在缺场呢?
仁。汉字里的“仁”很有意思,简体繁体都这么写,一个单人旁,一个二字,说的是一个人如何面对两个人之间的问题。对待这个问题上,孔子说“推及及人”,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测别人的心意,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把你的事情当我的事情来理解、来办,就是仁了。
仁,用洋气一点的话说,就是情商评估里的重要指标——同理心。任何人要感受世界的丰富,就免不了和人接触、打交道,每个人想法不同,自然就有矛盾。甚至可以认为,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密、思想越多元的今天,观点上的矛盾是常态,相互之间达到理解却变成了“非常态”,这更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理解对方、理解别人,只有这样做,往大了说,才可能对丰富的历史和人文产生体认,否则《雷雨》有时间差,那么为什么过圣诞节、情人节的时候就没有时间差了?往小了说,人际交往才可能和谐,发笑的观众可以自己去演下,也不妨数量化统计下,看看谁的可笑性更强。
时下流行的是直接就怒了、笑了、泪奔了,仿佛这就是直率、这才是人生,所以跳广场舞的不管别人是否要高考,夜夜HAPPY DAY,住户也不管广场舞的,往楼下扔大便。摔倒的专门讹人,扶人的担心被讹——长此以往,社会会割裂成多个我行我素的小利益集团,一盘散沙,根本享受不到团结协作带来的好处,多年之后回来,或许不禁会问,为什么当时没忍住呢?
拥有同理心的第一步,说白了也很简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再借用一句贝卡利亚先生的话,“你会理解,你可以理解,而你,也将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