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的话:传统文化在哪里?在节日里、在饭食里、在人的一言一行里。传统文化怎么保护?不在教科书、不在博物馆、不在研究所,不在仪式里。他在生活中,在每一个实实在在的日子里。欢迎点击参与中国文明网微话题#传统文化之我见#,解读你个人心中对传统,对文化的认知。
一天,在沙发上休息的时候,刚好看到广州新闻频道介绍第三届岭南书画艺术节的新闻,后面是其闭幕式的场景。默默看完后,被旅途折腾得十分疲惫的心有了些许暖流和感动,这年月潜心做文化的人不多了,很感慨岭南书画居然还能以艺术节的形式搞成这样子。虽然自己一直与书画无缘,但因住的地方隔十香园(岭南画派的发祥地,走出了画派的始祖居巢居廉两位大师,因院内种植十种香花而得名)很近,曾多次去那边盘桓过,留意到第三届艺术节也是9月下旬开幕的那天经过,略有知晓,刚开始以为跟菠萝诞、乞巧节、城隍庙啥的没啥两样,无非就是吹吹打打,烧香拜佛之类的鼓噪的东西,没啥稀罕的,看完今天新闻播的片子,一来为自己的浅薄感到羞愧,二来对守护十香园的人能有这样的文化情怀,些许感动。
粗糙的年月,能感动自己的东西不多了,我自己也多次进十香园参观过,于是操心码多点字,边想边看,趁有闲情,捋一捋。
一、结缘
那时候寻找十香园,知道在家附近,也颇费周章。靠近江南西路,有个隔山村,从华海大厦的公交车站下车,拐进一条弄子里,往前徐行数米,刚才耳畔还在喧嚣的尘世似乎遽然消失了,有的是三五成群,趿拉着拖鞋,黄发垂髫,家长里短的市井小味儿,还未到马涌的拱桥上,左拐徐行,就来到了古色古香的十香园小院落。院子不大,却果木扶疏,假山流水、宫灯雕塑应有具有,最令人叹奇的还是院落主人为了配合十香的雅称,真的搞了十种香花培植在麻石铺底的院落一隅,还配上了与香花一模一样的雕刻。旧景难寻,工作人员介绍说追寻岭南画派始祖的旧貌也只有今夕庵里的一堵土墙可以遐思了,其实就只是一残垣断壁了。好在始祖的遗物俱在,陈列在狭小的展厅里,虽然看起来支离破碎,斑驳陈旧,然而画尽意在,画派之精神,终究还是借书画而流传下来了。
就这样,第一次踅进这个小院落,院落不大,就在那尺寸之地慢慢观赏。今夕庵、啸月琴馆、紫梨花苑,雅致的名字配上脚底的麻石条,青砖灰瓦古意幽然,紫梨花苑前刻意弄成的弄子里还挂了一排鸟笼,时而鸟鸣啾啾,时而流水潺潺,院落的主人就这样在这尺寸之地,极尽狡狯伎俩,作他的游戏神通,却偏偏给人带来怡然自在的古朴雅意,以至于陈列室里那些泛黄的画卷,虽然简陋陈旧,尺幅之间也有了若拂馨香、如亲巧笑的灵动之感。古语常云“画臻三昧境,梦觉六如身”,前句自问没有那艺术境界,体会不到,但那个下午,盘桓良久之后,修心橐籥,对六如身,倒是有了点朦胧的味觉了。
过往时常提醒自己,个人如芥末微尘,某一刻获得奇怪的愉悦感,仅仅是个体的体悟,上不了台面,能和光同尘最好,若有时能谨小慎微地叙述出来,倒也不失为个体生涯的一段奇妙经历,且行且珍惜。
所以,就这样,结缘十香园。
二、叹缘
十香园虽说号称是岭南画派的发祥地,但以其弹丸之地,默声不响,能发现她的,很少,能寻幽访微的,更少。岭南文化,素来不受待见,甚至被中原文化嗤之以鼻,上不了台面。岭南画派溯源一下,也是在近现代革命战火中一些仁人志士走出去,从戎而笔未投,融合中西而传播开去的,虽然北上中原占不了一席之地,但在港澳台却深有影响,究其缘由,自然是近现代走出去的华人在骨子里的那抹叶落归根的文化情结依旧在萦绕,所以当第三届艺术节开幕的那天,主持人略微激动却又得意地宣布那份近60米的书画长卷是来自两岸四地的书画艺术节合力完成,各种艰辛各种幸运的时候,我既佩服主办方的这个点子,也佩服这些艺术家,有的是近耄耋之年,还颤巍巍地拄着拐杖,从香港、台湾跑回来参加这么一个小小院落里静静举办的艺术节。
不容易,真不容易。
一不容易,往高处使劲地拔高去,这一份文化情怀的念持不容易。喧嚣世界里蹉跎一年又一年,有炎黄情结、能维系文化的一些东西,有多少?开幕式当天那些耄耋之年的艺术家,今年能回来一次,认认祖庭,默念着拜拜祖师,然而三年一次,下一届艺术节举办的时候,他们又在哪里?他们都是近现代岭南画派传播链条上散落各处的星星之火,燃烧的是一份不灭的赤子情怀,游子终究是思家的,落叶终究是想归根的,所以他们每届都坚持回来。可书画的东西很多难以像其他艺术节一样锣鼓喧天、烧香拜佛、游街抬杠地表达和传播出来,更多的只能是如风行水上满纸烟岚,留给他们这些艺术家,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在十香园这个小院落里,驻足,盘桓,在一幅幅先师、故友的画作前细细端详,慢慢回想,良久,再踱上现代的交通工具,各自散去,也许不变,只有那份默默守护的文化情怀,萦绕于心罢了。
二不容易,这个院落的主人不容易,以弹丸之地守护文化渊薮不易。梳理可以看出,院落虽小,其志堪奇。十香园,如前面所述,弹丸之地,快步走,20分钟走得干干净净,然其以祖庭的地位,维系了两岸四地的画派传人,并坚持溯源寻根,厘清画派的脉络,每一届艺术节都召唤各地的艺术家,让艺术节变成省亲大会,同时还能打破陈规,培育新人,其在岭南画派上所做的努力,不可谓不引人致敬也。艺术节开幕的第二天,在新建展览馆里,有居巢居廉珍贵的文献展,还有近60米的《瑶溪二十四景》长卷,虽然只展出了三分之一,然而古瑶溪,古河南文人雅集、互相唱和的胜景,已经历历在目。更难得的是,该长卷的绘制,艺术家来自两岸四地,其文化意义,撇开单纯的访古怀幽,不言而喻。另据媒体报道,广东岭南美术大展也作为艺术节的一个精品项目,旨在培育岭南画派新的传承人,已通过连续两届的举办,涌现出来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画家(详见9月22日南方日报《探寻广州失落的人文版图》,百度标题即可得之)。
至此,吾惊焉。若初识十香园,感叹院落主人作游戏神通,将弹丸之地的平章土木、勾栏雕花,打造得古意幽然,引人入胜已属不易了,等到识其内里,其所承担和守护的文化渊薮,虽不为世人广而知之,但其沂水舞雩之风,浩浩兮潜行于一隅,岂彼高堂楼阁灯红酒绿的美厦能媲美乎?!
三、惜缘
岭南文化,从“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喟叹开始,化外之文化,历来受中原文化的排挤和各种冷眼。文化,需要底蕴,更需要守护和经营,需要一大批默默耕耘的工匠,奇怪的是,目前岭南虽拥有号称全国领先的新闻媒体,躺在近现代凭借海洋文化传播到全世界的这片岭南文化的宝矿上,却打不出岭南文化里的一块响当当的牌子。固然,文化的传承,非媒体所能独力承担,要将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交给媒体,会被人唾沫星子淹死,各种正气凛然的理由比比皆是,笔者懒得计较。
只是可惜了这次艺术节,本是岭南文化里最重要的的一次盛事,除了主办方费劲心思主推的几个主题活动之外,各大主流媒体主动深入和挖掘的报道寥寥,若不是笔者家靠近十香园,几乎错过。当然,在新闻速食面的时代,这种苛责全无意义。媒体宁愿拿几个版面去报道几座破败不堪的旧房子,宁愿给许多镜头给记者去拿着破塑料袋去追“尤特”,宁愿放大图片去呈现交通事故、凶杀案现场的血淋淋,也不会牺牲精力,去挖掘文化背后的一些比较严肃的东西,虽然他们整天标榜话语权、文化影响力,但却让人感受不到一丝沉静、温和的力量,除了慌乱、不安和无序,反倒在十香园这个小院落里,久久盘桓过后,刹那梦觉六如身。
吾本恨人,笔拙嘴笨,凿不开混沌之窍,只能汲汲于己身,星夜漏记于此,致敬,艺术节;惜缘,这个小院落。(广州 姜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