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才叫成功,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名人的成功倒是好说些,比如体育明星世界大赛上夺冠了,就意味着自己职业生涯的成功。歌星红了出名了赚钱了,就意味着成功。科学家有了发明创造,也收获了成功。商人们赚了个盆满钵满、政客们捞足了资本和面子,也是成功。不过,除了名利,就没有衡量成功的其他标准了吗?就普通人来说,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和追求千差万别,那么,我们的成功究竟该以什么为标准呢?
以前,普通人的生活有很多可“比”的方式。我不比你有钱,但我比你有文化;我不如你官做得大,但我比你有情趣;我比不上你的家境殷实,但我有一帮相守的朋友;我没有一个看似体面的固定工作,但我有相对丰富的精神世界;我比不上你的家庭背景,但我有更积极向上的奋斗势头……几乎每个人都能找到尊严,过一个有成功感的一生,每个人都可以或庄稼人或采石匠,或建筑工或革命者,或哲学家或猎人,或渔夫或诗人地潇洒一生。宗教、宗族、帮族、行业协会等等,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能从中获得生存感、满足感、意义感、成功感的空间。
过去人们心中敬仰的不少成功人士,如果按照当下的标准来判定都是“失败者”。傅斯年学贯中西,主政台湾大学,同在台大教外文的夫人是曾国藩的嫡亲孙女,可就是有这样一个家庭背景和职位的大家,抽的是劣质烟,穿的是有补丁的衣服,有时夫人还要借钱买米。这样的人在当时并不少见,不像现在已成珍品甚至孤品。尽管生活窘迫究,但“傅斯年们”秉持的是“忧患之心”,他们认为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物质的多寡,还在于文化和品质的追求和呈现,以及更高境界的精神满足,做一个精神上的巨人。要是把这些跟凡事必功利的人谈起,恐怕多是鸡对鸭说,因为功利者只是“消费专制”和“市井专制”下的奴才而已。
当下,人心浮躁,人们都想快速致富或成名,少了甚至没了矜持、耐心、毅力和风度,对成功的评判标准变得单一而世俗了,似乎都围着权力和金钱转。多年不见的亲属、朋友、同事、同学、战友、邻居等,一见面不问你活得是否开心,工作是否如意,自己心中的理想是否实现,总要开门见山地问你“挣多少钱”或者“官至几品”。画家比的是谁的画最叫卖,教授比的是谁的科研经费多,导演比的是谁的票房最高……少有人去关注画作意在表达的心胸,教授的课讲得如何,科研是否经得起考验,导演的剧目是否有新意。反倒是满眼的金钱和名誉。要是以“老套”的标准鉴评,如今那些“台面人”的成功,恐怕多数要打折吧?
如此,还有多少人还愿意坚守。自己早已迷失,还哪来勇气成就自己心中的理想?想过一种“家徒四壁”却还有尊严的精神生活,就是当下的乌托邦,必将与这个消费至上、无钱权就无能的时代格格不入。回到话题,在这个只按金钱多寡、官当多大的成功标准里,我们就无法厘清个人在浩淼社会中的真实价值,故多数人不能“成功”,而其中能做到远离这一“标准”且顽强坚守的人,还剩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