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校车: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发表时间:2011-12-04   来源:学习时报

  学校布局调整后应优先发展校车

  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这一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农村中小学新一轮布局调整的正式实施。

  布局调整从现实做法来看主要是“撤点并校”,尤其是撤销一些办学规模小、办学质量差的村小和教学点。据统计,从2000—2009年,我国农村(包括县镇)普通小学数从521468所缩减到 263821所,减少了 49.4%;2000—2007年,教学点减少了50.9%。也就是说,在 10年时间内,我国农村普通小学数减少了近一半,其中县镇以下的村小和教学点是主要的撤并对象。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但同时增加了儿童上学的距离,甚至引发了新的辍学现象。有研究指出,“有些学生往返要步行十几里甚至二三十里。有些地方虽然家校直线距离并不远,但是学生到学校要爬崎岖的山路、趟过深长的塬沟,既费时又危险。有些地方交通虽然便利,学生能够乘坐交通工具走读上学,但是很多乘用车都是农用车,即使是客车,不少也没有达到安全要求。安全问题成为家长和学生的一块心病。”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组织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为了避免因布局调整引发的新矛盾,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作了专项说明,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调整中小学布局时,要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未来人口变动状况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对条件尚不成熟的农村地区,要暂缓实施布局调整,自然环境不利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原则上暂不撤并……对已经完成布局调整的学校,要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寄宿条件,保障学生的学习生活”。可以说,寄宿制学校建设在解决学生“上学远”的问题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可惜的是,各级政府往往将寄宿制学校建设作为解决学生“上学远”问题的唯一出路,忽视了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的特殊性。在此,我们必须明确,寄宿制学校建设只是解决某些学生“上学远”问题的办法之一,不应当成为解决儿童“上学远”问题的唯一出路。按照国际惯例,解决学生上学远的问题有两个途径,一是发展校车,二是寄宿制。相比而言,一般都会优先发展校车,因为成本相对低,也比较灵活。

责任编辑:张慧磊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11257&encoding=UTF-8&data=AAZGeQAAAAcAAADsAAAAAQAq5Y-R5bGV5qCh6L2m77ya5oiR5Lus6Z2i5Li055qE5Li76KaB6Zeu6aKYAAAAAAAAAAAAAAAuMCwCFDQhVx1EkM7Ii9HGzPmGjSPnbb7wAhQgp8e5GNZgIZAOcJ_kaau3QDgpzw..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11257&encoding=UTF-8&data=AAZGeQAAAAcAAADsAAAAAQAq5Y-R5bGV5qCh6L2m77ya5oiR5Lus6Z2i5Li055qE5Li76KaB6Zeu6aKYAAAAAAAAAAAAAAAvMC0CFQCGcTADgRppQE_hxLX0a6wEHsDjpwIUSYlcOlMCMutwf8v3egZvv726wvY.&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