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女孩杨晓娟在4岁时遇火灾,腿部被烧伤,不得不将两腿相连,用好腿保伤腿。在获得好心人帮助的同时,也有一些单位在宣扬捐款后,迟迟不兑现。3年前,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组委会办公室敬老护苗行动组织委员会捐助3000元,至今杳无音讯;两年前,巨人学校宣称捐助5万元助学基金,此后再无消息。(6月18日《京华时报》) 向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美好品质,与人为善、对于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提供一己之力更是义不容辞,但对于当今社会人情冷漠、人性诡谲的声讨却时常充斥耳边。原本善意浓厚的老百姓纷纷患上“慈善恐惧症”,到底为何? 我看主要原因是,在现实中,百姓的慈善善意常被人为践踏。老百姓的淳朴爱心总是一次次地被某些机构、团体、企业、名人肆意践踏,成为它们造势、宣传自我的工具,而真正需要帮助的主角们不得不居于慈善大舞台的边缘,一不小心还会被一脚踹下,沦为名符其实的“看客”。 这方面,红十字会的教训最能说明问题。“郭美美炫富”,“万元餐费事件”,连续出现的丑闻和不透明的运作机制引发了公众质疑,。一个深受民众信任,在经营慈善、募集资金等方面具有多年专业运作经验,被民政部授予“5A级基金会”荣誉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到最后却面临名节的指责,固然有信息不对称、甚至被误解的地方,但是根本上红会难道不该反思吗? 再看其他。章子怡“诈捐门”事件;湖州干部私分汶川地震六十多万捐款;河南宋庆龄基金会以“公益医保”名义在农村大量“吸金”,后在郑州黄金地段建设一座大型“宋庆龄”雕像,带出了这个公益机构“自筹资金”4亿元建设的大型项目……相比于这些数额巨大的慈善丑闻来说,山西女孩杨晓娟未拿到的3000元捐助或许根本不足以牵动大众早就麻木的神经,但它足以加重老百姓久治不愈的“慈善恐惧症”,使其伤口发炎溃烂。 区区三千元都不能发放到位,更不要谈几十万、几百万的善款了。“让捐款的都是骗钱的”这个下意识的思维方式也会在丑闻的一次次洗礼下,变成老百姓的一种思维定势,在这种思维定势的牵制下,中国本就孱弱的慈善事业的发展只能更加举步维艰。 社会不断地倡导慈善深入民间,增加普遍参与度,可事实上,参与度受制于透明度,受制于公正性、公开性。捐了款却无法得知款项的具体去向……久而久之,大众面对慈善机构的倡议只会采取三不策略,“不关心、不信任、不作为”。 欲重建公众对于慈善的信心堡垒,让老百姓不至于陷入“被逼冷漠”的尴尬境地,关键在于慈善机制进行改革,慈善机构要正本清源,走近百姓,公开坦诚,赢得民众的谅解与理解。同时,政府也要帮助做好慈善组织的培育工作和慈善运作的监督工作,决不能允许慈善承诺到了要落实的时候,却只是飘下几个肥皂泡。(杨立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