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社会治理的理念,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是当前行政体制改革面临的重大实践课题。3月22日,在京召开的2013年《行政改革蓝皮书》发布会上,与会专家对一年来的行政体制改革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本报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题,对行政体制改革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梳理。 焦点一:优化结构 简政放权 专家表示,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要为企业、社会放权,上级要向基层放权。未来的行政体制改革,不仅要改革政府投入体制,更要简政放权,给市场、社会发挥作用提供更大空间。 政府机构改革:结构优化促职能转变 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正部级机构减少了4个,组成部门减少了2个,国务院组成部门减少为25个。“从整体格局看,这算是一个微调。”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毛寿龙分析,“更多领域的类似改革,似乎还可以进一步推进,改革还有很大的空间。” 对于未来改革的空间,毛寿龙认为由两条线索决定:组织精简和职能转变。今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改革,需要取消行政级别,而政府自身的改革,则要强化政策的专业化,不能通过单独的行政机构来强化部门决策。 事实上,地方期望更大自主权。2013年5月起,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行政改革蓝皮书”课题组,围绕行政体制改革做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47份,回收有效问卷499份。调查对象包括党政机关公务人员,事业单位、国企、民营企业、合资企业人员,还有困难户等弱势群体。调查显示,最受地方政府欢迎的政策中,排在首位的是“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占44.29%;选择“减少政府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的占35.07%;而选择“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的共有127人,占到了25.45%。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教授任进表示,必须进一步简政放权,强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应履行的职责,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完善财税制度。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企业盼“松绑” 简政放权、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审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给企业更大的经营自主权,是此次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 蓝皮书调查显示,受调查对象欢迎的政策依次有“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明确规定的外,其他达标、评比、评估和相关检查活动一律予以取消”,“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他们认为检查活动频繁,对企业干扰太多,存在走过场等问题。 企业期盼政府加快转变职能的步伐,给企业松绑。2013年,广东、上海等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践在探索中取得了一些实效。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红波表示,以广东为例,去年积极推动了一系列行政审批立法,各项规划中显示,争取到2015年,各级行政审批事项压减40%以上,办结时限总体缩短50%左右。 焦点二:转变作风 改善服务 政务公开:建立政府管理基础性制度 调查显示,有超五成人认为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对于反腐败“作用不可估量”,也有人持悲观态度,大多数人期待建立有效的官员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并跟进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改革和举措。 课题组表示,除了官员财产申报,调查中人们很期待建立不动产登记制、公务用车制、公民代码制和组织机构代码制等政府管理基础性制度,加强政务公开。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世颉认为,创新我国基础性管理制度建设的路径,应该从顶层制度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统一、规范的基础性管理制度体系,以民为本,保证基础性管理制度的实现等。 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司课题组就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行了专门研究,据初步统计,目前除港澳台地区外,有22个省、区、市在局部地区进行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探索,只有山西、河北、青海、福建、吉林、贵州、宁夏、新疆、西藏等9省区未进行改革。 课题组建议,中央国家机关应做出表率和示范,具体改革模式和措施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还应合理确定改革范围和公务交通补贴标准。 完善服务:以信息化手段创新管理模式 “十二五”期间,行政体制改革着重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突出发展以公众为中心,打造“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的服务型电子政务。这也是一系列创新政府管理模式的路径之一,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实践。 从城市来看,徐州市建立了数字化考评机制,对城市管理问题处置闭环流程等进行科学考评,拓展了主动发现问题的手段。从农村实践看,湖北巴东县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农民办事不出村”的信息化项目,2013年在120个村进行试点,将在线传输、同步审核、结果反馈等多功能信息化系统安在村里,与农民息息相关的15个部门57个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可以不出村就在线办理。 专家们表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继续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制度体系的梳理和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创新政府管理、提升管理能力,注重将对行政人员的激励和约束统一起来,把握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的步伐。这样才能更加明确地划分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职能,激发市场社会活力,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有力保障。(霍文琦)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寻找渐行渐远的乡村中国
已是最后一篇
-
寻找渐行渐远的乡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