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经济数据中有一类景象引人关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3%,速度略有回落,但其中民间投资增长20.1%;二产增长7.4%,表现似乎平平,但以民企为主的三产更争气,增速达到8%,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速8.8%,但企业利润与居民收入跑得更快,分别胜出1和2个百分点。宏观趋稳的大势之中,活跃着的这股子企业活力、社会创新力从何而来? 看似寻常最奇崛。上半年,面对多重矛盾的相互交织,传统的政策工具却很有限,一方面债务规模不小,财政政策空间不大,一方面通胀压力尚存,超发货币难以为继,宏观调控只能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取消134项行政审批事项,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扩大“营改增”试点,断腕之痛换来了上半年企业登记数57%的剧增,奠定了经济缓中趋稳的根基。 回想年初制定经济政策时,中央对形势的判断非常果决:“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经济下行压力,核心问题是企业经营困难,突出矛盾是市场预期不稳。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通过改革创造企业平等竞争、优化升级的良好环境”。为增强经济增长动力、提高增长质量,这半年来,中央按照问题导向原则深化改革,推动政府简政放权,着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说了算”。 拿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来讲,如果沿用行政手段的老办法,恐怕调不动、调得慢、调不好,相反,更多依靠创新驱动,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提质增效,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增速达到12.4%,高出平均水平一大截。我国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根子就在体制机制的不合理,中央正是抓住了这个“七寸”,以最少的成本激发最多的创新力,在强筋健骨中增进了经济免疫力,实现了调控水平的又一次跃升。 寓改革于调控,靠放权增动力,这是年中数据“奇特”的道理所在。今年是福建55位厂长经理呼吁为企业“松绑”放权3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给福建企业家回信时重温这段经济体制改革的佳话,再次强调当前各级政府加快转变职能、大力简政放权,目的之一就是让市场更好发力,让企业创新创造源泉更加充分涌流,这是又一次重要的“松绑”放权。回首过去36年,中国经济每一回破茧成蝶,靠的都是体制创新促进企业创新。今天对不少企业来说,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一个法治的营商氛围,一个只需要琢磨市场、不需要琢磨市长的竞争场域,仍然比多少扶持资金都更迫切、更给力。上半年成绩的来之不易,就在于把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提振了千千万万企业家与劳动者的共同信心。 创新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半年稳中有进的经济数据,给了我们乘势而上的底气和信心。不随波动频繁的市场起舞,不因莫衷一是的声音变调,以我为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的现代化航船必能直挂云帆济沧海。(人民日报评论员)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新华时评:“禁令”惹祸凸显社会治理能力短板
已是最后一篇
-
新华时评:“禁令”惹祸凸显社会治理能力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