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的古典诗词
发表时间:2014-10-17   来源:人民日报

    对话人:张 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康 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蒋 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吴思敬(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郑欣淼(中华诗词学会会长)

     

  核心阅读

  古典诗词是中国人经典的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从古典诗词中能读出深蕴的情感,读出中国人的文化、价值与智慧,一部古典诗词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的历史

  作为先贤留下的精神财富,古典诗词培养我们的审美感受,模塑我们的艺术趣味,陶冶我们的生命情操,是中华民族美育和文学教养的经典,也是艺术创作挹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当下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对古典诗词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出现了守着一座诗歌文化的宝库,我们的学生却不得其门而入的情况

  研习古典诗词,不是要复古,更不是要用古典诗词取代现代诗词,而是要让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民族精神得以传习和光大

       

  张江: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表示,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他认为应该把这些经典从小就嵌在学生们的脑子里,使之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先人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古典诗词。在今天这个社会变革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古典诗词是否还能活在当下,以什么样的方式活在当下,这是需要我们认真面对的问题。

  为什么需要古典诗词

  康震:当我们登上泰山南天门,眺望蓬勃的日出景象,会禁不住脱口而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恐怕只有这样的诗句才能表达我们激动万分的心情。当我们远离家乡,逢年过节会暗自低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语句。当我们与朋友远隔万里,音讯不通,会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宽慰自己失落的心情。

  古典诗词到底是什么?它是中国人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说它经典,是因为总的来说,古典诗词形式简洁明快,语言含蓄深情,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是中国人在长期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提炼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态。即使时代变迁,近现代又涌现出众多的诗词形式,但古典诗词依然是中华民族表达情感的经典的文学形式。说它最具中国特色,是因为古典诗词内涵丰富,几乎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一部古典诗词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的历史,读古典诗词,不仅能读出蕴含其中的情感,更能读出中国人的文化、价值与智慧。

  古典诗词形式在这个信息时代非但不过时,反而成了一种新兴的时尚。无论是在微信、微博,还是在各大网站上,都可以看到古典诗词已经渗透进我们的社会生活,成为重要的时尚元素之一。古典诗词的内容也从未过时,我们常说读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经,一种是六经注我。所谓我注六经,就是我因循古代经典,亦步亦趋;而六经注我,则是将古代经典为我所用,为时代所用,使古代经典这株老梅绽放新的花朵。毛泽东、郭沫若等一大批现代诗词大家,都是以古典诗词展现时代新声的典型代表。

  还是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古典诗词有什么用?表面看来,似乎没用,实则有大用!这个大用就是涵养民族气质,孕育民族品格,培育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所以,我们需要古典诗词,而且在21世纪的今天,更加需要。

  古典诗词是民族财富

  张江:古典诗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和文化积淀。当然,在这种历史遗产中,也有不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封建遗存,因此,我们对它的继承,不是简单地平移和复制,而是一种淬炼和提取,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得到传承延续。就此而言,与其说我们在传承古典诗词,毋宁说我们在通过古典诗词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毕竟,古典诗词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最集中的载体之一。

  蒋寅: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就产生了以四言为主的诗歌体式,留下诗歌总集《诗经》。周代贵族以诗为文化教育的“六艺”之一,春秋时期诸侯国在祭祀、宴飨和朝会时演奏诗乐,贵族交际和使臣应对也每借《诗》来表达,以至孔子有“不学诗,无以言”的感慨。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作家屈原就是一位诗人,以他的杰作《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共同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伟大传统。从汉魏到南北朝,诗歌体式不断完善,艺术表现技巧不断丰富,声律形式不断完备,到唐代终于形成近体诗的完美形式。

  唐代留下诗作的2000多名诗人,多数是官人,而文人几乎成了诗人的同义词。只有不能作文的诗人,而几乎没有不能作诗的文人。唐代以后的别集,有许多单纯的诗集,却很少有只有文而没有诗的文集。作者中既有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这样的伟大诗人,也有只存片言只句的无名作者,整个社会无不崇拜诗人,喜爱诗歌。许多典故、逸事都表明,华夏民族是一个热爱诗歌的民族,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代留下的诗歌,经近年学界仔细清理,有4.7万首之多;而前后不到100年的元朝,刚编成的《全元诗》竟收录14万首作品。清诗数量更是无法估量,现存1万多名作者的4万多部别集,加上上千种总集,最保守的估计也有几百万首。

  对今人来说,古典诗词是先贤留给我们的无比丰富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美育和文学教养的经典,是哺育中国诗人的伟大传统,也是各种艺术创作挹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古往今来,人们从牙牙学语时就诵读古诗词,在经典作品的浸润中培养起生活趣味和写作才能。到今天,无论是学者的研究还是启蒙教育中的古诗诵读,古典诗词都作为古代文学中最灿烂的经典,被研究、接受和传诵,在培养我们的审美感受、模塑我们的艺术趣味、陶冶我们的生命情操等方面发挥着巨大影响。

  诗教传统与文化传承

  张江:中国古代有诗教传统。这种传统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与诗歌的独特地位、功能担承、审美指向,以及传统社会专业教材的匮乏等都有关系。古代以诗施教,既是一种基本的文学技能训练——通过读诗、诵诗而学诗,也是一种品行规范的涵养方式——以诗歌来传达古人遵循的立身立世原则。我们今天倡导孩子们学一点古诗,目的更加丰富,古诗还是一种美的熏陶和浸润,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吴思敬:中国是个有深厚诗教传统的国家。我国传统的蒙学教育,是非常重视诗歌的。蒙学经典中有一本传播极广的《神童诗》,是给孩子们进行人生启蒙与诗歌启蒙的诗歌读本。编者善于把握儿童心理特征,所选诗作短小精悍,言近旨远,全部都是我国古典诗歌最为精短的形式——五言绝句。儿童从小吟咏这些作品,自然会得到美的熏陶,进而学会从生活中发现诗意。稍长之后,蒙师便指导学生从对对子开始,进行诗歌写作的训练。清代李沂在《秋星阁诗话》中说,作诗“初学须日课一首,或间日课一首。勤作则心专经熟,渐开门路”。这种训练的目的,不一定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诗人,但是通过大量既读又写的训练,使得学生开阔了胸襟,提升了审美能力,却是确定无疑的。相较起来,当下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对诗歌的重视远远不够。中小学生很少读诗,更不会写诗。这就出现了守着一座诗歌文化的宝库,我们的学生却不得其门而入的情况。

  欲改变这种局面,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当务之急是加大中小学教材中诗歌的比重,不只选古代诗歌中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应包含“五四”以来新诗创作的名家名篇,要给学生提供优秀诗歌的选本,扩大阅读面,让学生在与经典诗篇的交汇中,接近艺术,感受精神心灵。其次是作文教学中应适当安排诗歌写作的训练。中小学的写作训练历来强调实用性,这样就把诗歌类的写作排除在外了。实际上诗歌属于“无用之用”,一个热爱诗歌并有一定写作体会的人,自会有较高的审美眼光与较健康的审美情趣。此外,还要尽力营造一个诗化的环境。一定的环境会诱发一定的心理,这就是《礼记·乐记》所说的“人心之动,物使之然”。因此,不仅应当有一个诗化的校园环境,也应当有一个诗化的社会环境。我们的公共场域不要被商业广告全盘占据,而应留出一些空间给诗歌等艺术。宋人有诗云:“境入东南处处清,不因辞客不传名。”诗与环境这种互相生发的关系,不可不察。

  重在传习民族精神

  张江: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着民族文化之根。研习古典诗词,不是要复古,更不是要用古典诗词取代现代诗词,而是要以此为凭借,让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凝聚而成的民族精神得以传习和光大。社会要发展,文化要进步,没有深沉的文化底色铺垫,没有坚强的民族精神支撑,发展和进步就是空话。对于古典诗词,我们除了将它作为审美教育的有效载体,还要积极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郑欣淼:人们都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理解,这不仅是指中国诗歌传统源远流长,诗歌遗产相当丰厚,也可以认为,诗歌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古典诗词有着诸多价值和作用,我以为,今天研习古典诗词,更应该重视传习蕴含在其中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孕育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传统不断积淀和升华的产物,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在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又促进了优秀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之魂。

  民族精神表现在多个方面,但在古典诗词中又有特殊的充分的反映。中国人重视诗歌的审美价值,更注重诗歌的社会功能。从诗骚以来,中国诗歌就形成了“言志”与“载道”的优秀传统。作为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意志品质的磨练和培育。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反映传统知识分子向往理想人格、追求大丈夫浩然之气的名言佳句,洋溢着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正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即对乡土、国家执著的热爱。热爱祖国壮丽山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了国家可以“杀身成仁”。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其爱国情怀感人至深。尽管那时的爱国主义带有某种历史局限性,但在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浸润下,涌现了众多民族英雄,创造了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业绩,并将这种爱国热忱升华为崇高的道德责任。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以爱国主义、民本主义为主旋律,是中国人的心灵史,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史。

  民族精神是需要传习的,古典诗词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不仅因其蕴含着体现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而且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特点和教育功能决定的。中国“诗教”传统由来已久。古典诗词重形象,意境含蓄,易诵易记,使人们在阅读、吟诵、鉴赏中震撼心灵,陶冶情操,而且是持久地长远地受其影响。诗词与人文素质、与社会教育制度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对诗词的教育功能切不可低估。以诗育人,功德无量!

  张江: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以“速度”和“变化”为表征的时代。倡导古典诗词活在当下,不是要提倡好古复古,而是要让古典诗词为当代文学发展服务,为当代生活服务,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倡导的,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古典诗词,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古典诗词。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张慧磊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238391&encoding=UTF-8&data=ACIntwAAAAcAAE5cAAAAAQAb5rS75Zyo5b2T5LiL55qE5Y-k5YW46K-X6K-NAAAAAAAAAAAAAAAuMCwCFGQmRLl4Tbf0s2Y7OKi9gZP7AdtsAhQZvtqL9HvA-EMAqkWw9I_Ac2UBHw..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238391&encoding=UTF-8&data=ACIntwAAAAcAAE5cAAAAAQAb5rS75Zyo5b2T5LiL55qE5Y-k5YW46K-X6K-NAAAAAAAAAAAAAAAuMCwCFDfhXbwRAfU5_Rr8NJZcA6wahp73AhQXDdL9-2mzKc9Sax2Y5tXYJH6fig..&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