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学研究室主任黄楚新
黄楚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学研究室主任
2015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日前在京发布。蓝皮书对2014年92条典型假新闻的分析发现,有59%的虚假新闻首发于微博,首发于微信的假新闻虽然只有7%,但辟谣难度更大。新媒体为何成为谣言的重灾区?谁该为谣言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了《新媒体蓝皮书》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学研究室主任黄楚新。
谣言一般在微博首发,但会在微信流传得很广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微博等新媒体会成为众多假新闻的首发地?
黄楚新:微博、微信上会产生谣言,原因有很多。
首先,我国网民数量急剧增长。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数量预计要突破7亿,其中83%以上都通过手机上网,也就是说有5亿多是移动新媒体网民。这些网民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见证者和发布者,他们可以把随时随地看到的、听到的,在第一时间发布出去。他们也会因为好玩或好奇,发布未经证实的信息。
其次,一些营销公号的有意为之。在粉丝经济盛行的当下,微信公众号的价值会通过关注者多寡来衡量。比如,一个微信公众号如果有4万个关注者,每发布一条信息的收益就有1500~2000元,关注者增加,收益也会递增。因此,一些营销公号就会通过发布耸人听闻的信息,来增加关注度,这些关注度就成为他们营销的价码。
第三,现在老年人上网的越来越多,他们热衷转发食品安全等方面的信息。我前两天还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评论,现在什么都不能吃了,感觉都有问题。老年人接触的信息相对比较匮乏,缺乏辨别真假的能力。他们会把微信上的消息等同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上的新闻,会深信不疑。
第四,一些境外组织联合国内组织传播政治谣言。比如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宣传,对英雄人物事迹的抹黑和否认等,包括对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事迹的否认,对一些伟人的曲解、妖魔化。这些行为都是有预谋的意识形态斗争的体现,因为动摇社会根基的前提是动摇社会的价值观。这些谣言更值得我们警惕。
中国青年报:虽然首发于微信的假新闻只有7%,但辟谣难度更大。这是怎么回事?
黄楚新:和您分享一个我自己的小故事。6月25日一大早,我刷微信朋友圈,又看到好几条“找孩子”的信息。其中有一条,“海南一对父母愿把自己120平方米的海景房作为报偿寻找丢失的孩子”。很引人注意,我就把这条消息里的电话号码,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结果发现网上早就有这条消息了,只是把名字、地点、时间换了一下,这次是在海南,之前还有在深圳、河北等地。
我就在朋友圈里将搜索结果,以截图的形式发了出去。发布之后很快就有很多人点赞。可后来想想,我又觉得不太妥,在熟人圈里这样做,好像是驳了别人面子。我这种心理也可以反映出大部分人的心理。微信这个媒体相对比较封闭,属于“熟人圈”。越是封闭的圈子,谣言越是难以破解。
对比微信和微博你会发现,微博就像一个信息的广场,是各种信息的汇聚地。谣言很多,可辟谣方式和辟谣力度也很大。比如,你说某个食品有毒,很快就会有食品专家出来说,不是你说的那样。而微信更像是一个私人的会客厅,信息的传播在熟人圈子里。你一般不会在家里和人当面争得面红耳赤,还是要留留面子,和谐为主。所以微博的自净化能力比微信要高,谣言一般在微博首发,但会在微信流传得很广。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微博微信谣言泛滥 受访者认为造谣者和新媒体平台最该负责
已是最后一篇
-
微博微信谣言泛滥 受访者认为造谣者和新媒体平台最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