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这篇课文,想必不少人在小学语文课上都学过。课文中所讲的道理再简单不过:人既要善于从事脑力劳动,也要善于从事体力劳动,既要会动脑又要会动手,既要会“学”又要会“做”,如此才能激发出创造力。
这篇短短的课文,改编自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手脑相长歌》。其实,这首儿歌不仅是对每个孩子的教育劝导,更是陶行知倡导的“知行合一”教育理论的形象化表述。
如今,虽然“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早已被人们所认同,但真正实践起来,似乎仍然是“知易行难”。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小学教育虽然一直在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真正被重视的往往还是严重偏向于“智”育,而劳动教育,无论在学校教育还是在家庭教育中,仿佛都一直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和高考的指挥棒下,本就少得可怜的劳技课程更是被变着法儿“异化”,劳技课姓“智”不姓“劳”,成为其他任课教师的自留地,早已司空见惯。
由此造成的后果,一是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劳动意识与劳动知识,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少人上了大学后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铺张浪费起来却不以为意;二是缺乏劳动与实践辅助的“智”育,使得学生们动手能力差,空被填满一肚子“死”知识,却不善于运用于实践,摘得了奥赛奖牌,却难搞出发明创造。
如今,劳动教育终于用制度加以规范。日前,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拟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这对于以往偏颇的教育评价制度,无疑是一种矫枉之举。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其实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大到创造力的发掘,小到生活常识的累积,都离不开劳动实践。从身体力行的劳动中获取经验与知识,正是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主要方式。劳动教育,其实不仅是简单的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同时也是教育学生们对知识躬身修行、用身体丈量世界的手段。毕竟,书本里的知识本来就是从劳动实践中得来,终究也应该回归到劳动实践中才能得以复活。(长鱼)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中国动画电影吹响集结号
已是最后一篇
-
中国动画电影吹响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