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古老文化在生活中传承
发表时间:2012-02-06   来源:光明日报

参观者在锡伯族传统牛角弓展示台前张弓试力。记者 谌强 摄

柳编手艺让邱守胜夫妇身居家中也能收入两万元以上。记者 谌强 摄

母女俩在皮影展示台前聚精会神地操作皮影戏曲人物。记者 谌强 摄

阿坝州妇女现场展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藏族编织挑花刺绣技艺。记者 杨慧峰 摄

  中国民间传统佳节元宵节期间,文化部等部委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于农历正月十四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拉开大幕,来自全国各地的188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类项目的珍贵实物近2000件参加展览,近170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现场为欢度佳节的观众展示精湛技艺,丰富了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农展馆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让非遗传统技艺为当代生活服务

  此次大展是迄今为止文化部组织的规模最大、展示门类最齐全、技艺最精湛、作品最丰富的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活动,并确立了生产性保护这一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广泛地被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社会各界民众关注,此次大展的举行,通过一大批喜人成果的生动展示展览,让人们更加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理念和现状,推动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文化部部长蔡武在大展开幕式上的致辞中说,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新时期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部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特点和内在规律,积极探索科学的保护方式和方法。其中,对部分具有生产性质和特点的代表性项目采取生产性保护的方式,统筹协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增加传承人和当地人民群众的收益,提高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促进文化消费、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来自青海热贡的藏族唐卡制作技艺项目国家级传承人娘本对此深有体会。展厅中,一道十多米长的画墙上陈列展示着一幅唐卡画,娘本望着这幅十五米长的大型作品说,画中画的是十五个主佛,那是他和十个徒弟用三年多时间精心创作完成的,不仅表达了大家虔诚的信仰,同时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娘本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生产性保护给他从事的唐卡制作和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现为青海热贡的藏族唐卡国家级传承人的娘本,以前主要的工作是在寺庙中绘制唐卡,生活并不富裕。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以传统技艺谋生也不容易。但在政府提倡和支持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娘本带着他的传统技艺踏上了一条崭新的生活之路。

  在国家和当地政府支持下,娘本以他的满腔热情和掌握的唐卡制作技艺,在家乡创办了热贡画院,招收了80多个当地贫困农牧民的孩子和孤儿,带着他们学习绘画和制作唐卡,并办起了经营各种生产性保护民族艺术品的公司。如今,十年过去了,当年的贫困村民已住上了新房、开上了汽车,画院制作的唐卡、堆绣、绘画、泥塑、石雕、木雕等各种民族艺术品已远销海内外。

  娘本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是传统技艺保护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如果不通过生产性保护,没有效益,与大家的生活没有密切的关系,大家也不会有这样多的热情和兴趣,年轻一代也没有学习和传承的愿望,可能早就干别的去了。现在,通过生产性保护,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也使更多年轻人愿意学习绘画和制作唐卡,技艺得到了更好传承。

  王炎生已经76岁了,但在农展馆大厅里见他一袭白衣、手脚麻利地和泥、用长木棍用力地搅动工作台转动、精心地抟泥成器的时候,谁也看不出他是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王炎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11岁开始学艺,至今已六十多年了,是景德镇目前资历最深的手工圆器做坯师傅,祖上世代拉坯,他已是第五代传人了。

  王炎生说,他最擅长做的活儿是碗、盘、壶等圆器类的坯,但也不完全是传统的形态,根据时代发展和现代生活的需要,这些传统技艺也在生产性保护中适应社会需求,多年来,他在不断追求和创新中,也尝试着突破圆器做坯的单一品种模式,创造出新的器皿形态来。在王炎生现场演示技艺的工作台上,就摆放着他刚刚拉制出的自己创造的多节葫芦瓶,十分新颖、时尚。

  王炎生目前在他工作的景德镇古窑瓷厂专门从事圆器做坯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圆器做坯技艺是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中的一种,古窑瓷厂是近年来文化部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工作、命名公布的第一批4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之一。

  此次参加大展、承担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福建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传承重任的福建南平市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则是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的一个。

  建盏产于福建南平建窑,始于唐,盛于宋,是宋代八大名窑之一,因历史变迁失传八百年之久,后经研制发掘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烧制技艺,使这一传统技艺在生产性保护中得以发扬光大,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也与南平的武夷叶启桐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技艺制作研究中心一起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在建盏烧制技艺展示台前忙碌着的,是建窑建盏传承人孙建兴、栗云夫妇和他们的女儿孙莉一家人,孙建兴看着女儿在工作台前熟练地制坯,偶尔给一些指点,不时露出满意的笑容。不一会儿,一个碗坯成型,孙莉拿起一根细线,在旋转的工作台上向泥坯的底部勒去,一个精美的泥坯随后就出现在她的手中,随后泥坯又轻轻地落在一旁母亲伸过来的木托上,放到一边晾着。

  孙莉刚届而立之年,已随父亲学习建盏烧制技艺十年了,她说自己祖辈也掌握着这门古老的传统技艺,一代一代传到自己这儿,自己还年轻,还要更好地学习,做得更好,将这门传统技艺好好地传承下去。栗云指着展厅墙上张贴的八条生产性保护措施说,这是当地政府部门与研究所、传承人一道制定并实施的,对建盏烧制技艺的学习和传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桑小婷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89758&encoding=UTF-8&data=AAd5HgAAAAcAAB7qAAAAAQA_6Kem5pG46Z2e54mp6LSo5paH5YyW6YGX5Lqn77ya6K6p5Y-k6ICB5paH5YyW5Zyo55Sf5rS75Lit5Lyg5om_AAAAAAAAAAAAAAAuMCwCFF7dH5C9HMoYPQoZ85-uvxDr5nEyAhRxxD_x-t_WQtTZ_R4TAPw0cTNv6A..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89758&encoding=UTF-8&data=AAd5HgAAAAcAAB7qAAAAAQA_6Kem5pG46Z2e54mp6LSo5paH5YyW6YGX5Lqn77ya6K6p5Y-k6ICB5paH5YyW5Zyo55Sf5rS75Lit5Lyg5om_AAAAAAAAAAAAAAAvMC0CFQCMz1wIUJYSJYI4seWt3fKimV2FxgIUeRPvWbwQvrrSvkIMrlSAW73BV-o.&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