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非遗保护与开发的“度”
发表时间:2012-02-1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之一,“生产性保护”的实施给非遗保护工作带来新的思路。然而,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在面对市场开发和销售的过程中,也时常迷失方向,如机器刻制的皮影、复制印刷的唐卡等,这些机械产物使得非遗制作技艺发生了扭曲和改变。如何把握好非遗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度”,怎么更好地实施“生产性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举办期间,文化部非遗司在京召开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产业利润补贴非遗生产

  “非遗产品满足社会需求,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承。如果说我们把这种核心和基因改变了,传给后人的就成了转基因的技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小璞表示。

  非遗保护的核心就是坚持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然而,在实际生产中,传统手工艺费时、费工却卖不上价的现状,让很多非遗项目不得不选择“另辟蹊径”。

  作为中国四大锦之一的蜀锦,以色调明艳、纹饰精细、图案繁华著称,记者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现场看到,一个镶有蜀锦绣片的皮包标价1000元,一个全裹蜀锦的小手包需要500元。蜀江锦园的企划经理黄黎航告诉记者,即使这样的价格,也并没有多少盈利空间。“使用手工织机按照传统的方式织锦,两个人不停工作8小时,才能织出7厘米。”黄黎航指着墙上的展品说,一幅长1.5米、宽80厘米的蜀锦《百子图》一般能卖到1.2万元,需要工人织上3个月,而每个工人的月工资在三四千元,光人工成本就超出了售价。

  为了生存下去,蜀江锦院用3种机器同时开工:传统手工织机、上世纪80年代的木织机和现代数码织机。“从效果上看,木织机织出的蜀锦不如传统手工织机的精细,而数码织机生产的则更接近印刷品。”黄黎航告诉记者,只有这样才能养活企业,保护住最传统的蜀锦工艺。

  “南京金箔工艺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是目前主要产品都是机械化生产。”南京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徐艺乙说,他们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是把有手工操作经验的传承人单独区分出来的,一方面进行规模化生产,一方面进行传承,用产业化利润来补贴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生产性保护应该包括两个平台。”周小璞表示,第一个平台是坚持传承下来的核心技艺,同时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在另一个平台上,则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更好地来扩大消费、增加就业。这两个平台应该相辅相成、齐头并进。

  传统与时尚共存

  每项非遗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延绵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留存下来的历史印迹,显示着其独特的品格。同时,非遗要想融入现代生活,也不能缺少时代个性。

  “按照现代人的生活模式,传统的鼻烟壶是完全没有市场的。但为了适应新的消费需求,我们在创新方面做了些工作。” 冀派内画艺术传承人王自勇告诉记者,他们在工具、题材和材料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开发了肖像鼻烟壶,以及盛香水的鼻烟壶,这些产品在国外的销量很高。

责任编辑:谢小燕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98230&encoding=UTF-8&data=AAeaNgAAAAcAAB7qAAAAAQAt5aaC5L2V5oqK5o-h6Z2e6YGX5L-d5oqk5LiO5byA5Y-R55qE4oCc5bqm4oCdAAAAAAAAAAAAAAAuMCwCFFkZWODNv6U8X5L97iMt-aHzNsMTAhQrHskCpQ9KGBfeGpzKn5UI3WS3OA..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98230&encoding=UTF-8&data=AAeaNgAAAAcAAB7qAAAAAQAt5aaC5L2V5oqK5o-h6Z2e6YGX5L-d5oqk5LiO5byA5Y-R55qE4oCc5bqm4oCdAAAAAAAAAAAAAAAvMC0CFC5d5qBMPvoJI9gA5oZ_-j4SxOPmAhUAgekuQ9bb2IahmxV82DbDrI9B8F4.&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