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州的油纸伞,之前只能卖十几元、几十元,但是经过设计改变,加入中国的剪纸、蜡染等元素,就能卖到两百多块钱,这个利润增长靠的就是创意设计。”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海霞说。还有羌族的刺绣,由李连杰的壹基金参与扶持,许多作品是由传统艺人来设计,图案却经过了设计师的提炼,做成了很多创意产品,卖得非常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资源很丰富,也有市场购买的空间,但是设计理念比较落后,而且设计师也比较缺乏。”王海霞说,近来这种状况开始改变了,中央美院连续多年进行的非遗进校园项目,聘请研究员和继承人给学生上课。 “年轻人的思想非常活跃,也很敏锐,他们一旦掌握了这种技艺,设计出来的作品令人惊艳,很多毕业生的作品90%以上被企业买断了。”王海霞说。 “然而,全国各级的传承人在开发自己的新产品的时候,不要忘了传统工艺符号的保留和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强调,现在的剪纸尽管仍旧用剪刀,却分不出来是扬州剪纸还是蔚县剪纸,中国的四大名绣情况也如此,地域文化的特色越来越模糊。“主要原因是工艺符号代替了地域文化的特色,这方面需要加强传承。”刘魁立说。 非遗保护的两个底线 “要坚守住非遗保护的底线。”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马盛德说,在刚刚发布的《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中,有一句话出现了七次之多,就是“坚持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这就是底线,是生产性保护最核心的部分。“在这个基础上的创意和发展都应该是可以的。” 同时,马盛德建议,应该提升非遗产品自身的品质,由粗放型逐渐转变为精细化和现代化。“对于更多的非遗产品来说,如何更好地融入现代,和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相吻合,不仅关系到产品的市场,更关系到技艺的传承。”马盛德说。 当然,品质高并不意味着走高端路线和奢侈品化。非遗项目是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能成为让普通百姓望而却步的“奢侈品”。马盛德说,这种“高端化”和“平民化”兼而有之的路线,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题中之义。 “传统顶在头上是包袱,踩在脚下是财富。”马盛德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来说,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更高的高度。(记者 屈 菡 实习记者 边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