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重要的原因是,作为现代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它终日流淌,从未停歇,无时无刻不在滋养我们。 鲁迅在世的时候,就受到广大民众尤其是进步青年的尊崇与热爱,即使是论敌,也不能不向他表示尊敬。鲁迅逝世以后,他的作品更是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在鲁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爱国主义,他的硬骨头气概,他的韧性战斗的品质。可以说,鲁迅的精神是由鲁迅的人格与笔力体现出来的风骨。冯雪峰说过,鲁迅与中国文学史上壮烈不朽的屈原、陶潜、杜甫等“连成了一个精神上的系统”。当然,他更为这种风骨注入了现代内容。这种风骨作为华夏大地的精神脊梁,一直到今天还在影响、塑造着现代中国与现代中国人的气质。 新中国成立之后,鲁迅成为一面引导我们前进的旗帜。在上世纪50、60年代,我们学习鲁迅的“革命硬骨头精神”。在70年代,我们学习鲁迅的“孺子牛”精神。在80、90年代,我们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立人”思想以及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到了21世纪,中国国力日渐强盛,对文化发展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在塑造现代中国文化上鲁迅不可置疑的重要性,他正是未来中国文化发展亟需的源头活水。鲁迅的丰富性、深刻性及其强大的思想力量,鲁迅的文学、鲁迅的精神、鲁迅的品格,为一个在新的起点上建设自身新文化传统的中国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从鲁迅逝世到上世纪80年代之前,鲁迅一直享有崇高的声望,鲁迅研究一直是一门显学。现在,情况似乎有所变化,鲁迅研究显得有些沉寂,社会上对于鲁迅的评价也有一些不一样的声音。比如,有人认为鲁迅的一生以“破”为主,以反传统为己任,但是在“立”的一面缺乏建树,鲁迅的伟大只属于过去。也有人认为,鲁迅的反传统是偏激的,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一代人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还有人完全脱离历史语境,对鲁迅的一生加以种种妄测甚至攻击。这一切只能证明,鲁迅在当下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鲁迅当然不是完人,但是鲁迅的价值是不容抹杀的,鲁迅的精神遗产永远需要后人不带成见地去发掘和继承。 鲁迅思想主要是以文化批判的形态呈现的。他着眼于中国国民的生存状态和日常生活的批判,这显然是一种“破”的姿态。鲁迅的确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凝固成某种主义或者学说,他从来不拿某种现成的“新观念”来称量中国的各种“旧传统”,他坚持在自己的文学道路上进行卓绝的文化实践。鲁迅正是试图从批判中建构起新的文化和日常生活范式,塑造新的国民人格和生活伦理。同样地,后人阅读、理解鲁迅,也要用“鲁迅的方式”,而不是用某种僵化的教条来批评鲁迅的所谓“狭隘”或“偏至”。这样,我们才能从鲁迅那里找到他以文化批判形式构建起来的主要价值体系。比如,鲁迅提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这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国家。 就个人层面,鲁迅“立人”的观念已经为国人熟知。鲁迅相信,“人立而后凡事举”。他希望中国人能够生存,继而达到温饱,再而得以发展,在各方面都能有正常的“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知、情、意),过上健康有尊严的生活。 就社会层面,鲁迅充满对底层社会的关怀,他一向站在被压迫者被奴役者的一边,从被压迫人民的立场来看问题,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他倾注了很大热情翻译欧洲“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因为这些民族和中华民族同样饱受苦难,并且在苦难中逐渐形成斗争的光荣传统。 就国家层面,我们熟悉鲁迅提倡的“拿来主义”,这是一种自信的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面对历史,他赞赏“汉唐魄力雄大”;面对异域文化,他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主张“不必问西洋风和中国风”。鲁迅在《破恶声论》中说,“人各有己,不随风波,而中国亦已立”。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得到保障,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确信,那么中国也就自立而强大。这种由个人到国族的认知,在今天风云变幻的国际格局当中,依旧可以当作我们的立足之本。 鲁迅毕生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活得有尊严,中国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再一次纪念鲁迅,再一次感受鲁迅的气息与中国现代文化的脉动,我们更加深信,那个长眠于地下的鲁迅是不朽的。作为一座文化雕像,他曾经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文化的塑形。作为现代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它终日流淌,从未停歇,它缓缓而行,它溅起浪花,它奔腾而去,它无时无刻不在滋养我们。 高山流水,鲁迅必将继续为当下和今后的中国文化发展,提供意义深远的启示。(周令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