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省直单位主要负责人谈教育实践活动体会(之一) 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我省及时启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省委常委和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领导班子中的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建立联系点,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首批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的单位紧密联系实际,扎扎实实推进。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特别策划“理论大视角”系列专版,对省领导联系的省直单位和其他部分省直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积极参加活动、努力提高认识、见诸实际行动的体会文章,陆续刊发。敬请关注。 从当好人民群众的小学生做起 蔡建和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吹响了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号角。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加快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战略部署。农村工作部门深感责任重大。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湖南是农业大省,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难点在农民,短板在农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破解“三农”难题指明了路径。我们要从当好人民群众的小学生做起,要沉入基层接地气、取真经,要深入群众问需求、求对策,要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拜人民为师”。农村工作部门长期同农民朋友打交道,老一辈党员领导干部坚持经常驻村进组,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群众自然把他们当亲人,乐意“掏心窝子”,不仅干群关系鱼水情深,而且干起工作来得心应手、一呼百应。 今天时代不同了,完全复制老一套行不通,但老一辈对群众的感情、依靠群众的方法,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现在一些工作之所以推不动,根子在于一些党员干部心里缺乏群众的应有地位。有的习惯于依葫芦画瓢,不愿意接地气了解群众所想所盼;有的习惯于带着“既定答案”去找印证,不屑于从群众鲜活实践中寻找答案;有的作出决策后不接受群众和实践检验,即便错了也拒不认错改过。这样,摸不到群众脉搏、挠不到群众“痒处”,尽管“用心良苦”,但群众并不买账。 不愿意拜人民为师,表面看是方法问题,而实质上是世界观问题,是对群众的立场、感情问题,是在“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上犯了迷糊。对群众缺乏真情实感,自认为比群众高明,听不进群众意见,办起事来自然南辕北辙。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干事创业才会对路子、得人心。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把“拜人民为师”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要开门问需。我们要做到机关大门常敞开,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负责地回应,不耍花枪、不躲猫猫。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充分与群众良性互动。要诚开“心门”,善听刺耳的话,要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反感的地方改起。 要登门问路。上网替代不了上门。我们要通过深入基层一线、农民家中、田间地头,和群众朝夕相处、摸爬滚打,放下身段真学、贴着身子实干,培养群众感情,学会群众语言,真诚向群众请教,使说的话句句落在群众心坎上,做的决策个个符合群众心意。 要回门问绩。评价工作的好坏,群众最有发言权。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知“屋漏”、明得失。我们要主动把评判的“尺子”交给群众,请群众监督党员干部作风是否深入务实,检验政策举措是否具有实效,要在群众考核中查找作风之弊、检讨政策之失、寻求改进之道。 我们要当好人民群众的小学生,就要时刻作好接受群众考验的心理准备。只有常怀“赶考”心态,才会对人民群众心存敬畏,对本职工作如履薄冰;才会不敢懈怠,努力把“功课”做在基层,把事情落到实处;才会交出好答卷,考出好成绩,赢得好口碑。(作者系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