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大总统 说唐绍仪所签订的内容未与袁世凯商明,这个理由太过牵强。真正触动了袁世凯的是另一个变数——孙中山回国了。 1911年12月25日,自美绕欧一路而来的孙中山,身着西服,头戴博士帽,走下了海轮的舷梯。欢迎的人群拥堵港口。有记者问他是否带来巨款支援革命,孙中山踌躇满志地回答:“我身上一文不名,今所带回者,乃革命精神耳!” 虽然并没有给革命带来实际的支援,但他是众望所归的革命领袖,原来近似一盘散沙的革命者,有了一位足以服众的领导核心。很快,革命的17省代表公推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这才是真正触动袁世凯神经的原因。据说袁世凯得知此消息愤怒异常,“投箸起身”。他马上发电责问伍廷芳:“国体问题既由国会解决,乃闻南京忽已组织政府,显与前议相背。此次选举总统,是何用意?” 南北议和中断几日之后,在外国驻华使节和中国立宪派人物的斡旋下,袁世凯直接与伍廷芳通过电报往来继续和谈。 利用与反利用 其实在南北议和之中,唐绍仪和伍廷芳的谈判很大程度上是“表面文章”。和谈开始前,袁世凯即派亲信幕僚廖宇春、夏清诒南下,与黄兴的代表顾忠琛会商,南方早已许诺推袁为大总统。 议和期间,真正起到谈判作用的是在立宪派代表人物赵凤昌家惜阴堂的密谈。不仅有袁世凯的忠实党徒洪述祖,张謇、汤寿潜、程德全等立宪派人物,以“老同盟会员”身份居间说合的汪精卫等,都聚集在此密商。黄兴、孙中山等同盟会领导人到沪后亦来会谈。 惜阴堂密谈,不过是对举袁之法进行磋商而已。 1911年12月20日,英、美、法、德、俄、日六国驻上海领事先后拜访了唐绍仪和伍廷芳,将一份备忘录交给他们,要求尽快达成有利于平息战乱的协议。 而列强的这些驻华领事们,早就把袁世凯看做清政府之后列强在华利益的代言人。 无论后人如何解说袁世凯这个复杂的历史政治人物,在武昌起义至南北议和期间,袁世凯确实是“众望所归”的收拾“千年未有大变局”的不二人选。 孙中山纵有革命威望,在对时局的实际控制力上却远不及实权在握的袁世凯。 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孙中山连发三封电文:“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绝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公以能,首推袁氏。” 此后的故事就是袁世凯所期望和导演的,清帝退位,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之位拱手相让。 孙中山事后曾解释让位袁世凯的初衷:“我们对袁世凯,要讲究方法,把他紧紧套住……这是给孙悟空戴上金刚箍,使他不能作怪。我们不是怕袁,而是委曲求全地利用袁。我是为革命做大事,而不是为个人做大官……” 只是,孙中山想利用袁世凯,在袁世凯看来也许是反利用了革命派。南北议和终止了干戈,结束了清王朝,也把一个实际上反革命的强权人物送上了总统之位,导致了此后十数年中国更大的变乱格局。 谈判桌外 英国公使扶袁共和 1911年,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59岁。作为一个英国人,他生命中倒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中国度过的。他的名字“朱尔典”,译自英文名Jordan,比之今天通常译作的“乔丹”,可谓既达且雅。 武昌起义爆发,朱尔典同时接到清政府的求援与武汉革命军黎元洪的示好通告。由于英国政府的立场仍倾向于清政府,朱尔典指示英驻华舰队司令温思乐对清军“提供所能提供的一切帮助”,同时指示驻武汉领事葛福不与黎元洪接触。 清廷不得已重新起用袁世凯。这也是朱尔典乐于见到的,袁世凯是其故交,也是他眼中接替清政府扮演英国在华利益代言人的绝佳人选。随后,朱尔典出面斡旋,武昌暂时停战。 这种情况下,朱尔典只能一面向袁世凯施加影响维持停战局面,一面重新评估时局与立场。最终由主张君主立宪转变为“建立以袁世凯为首的共和政府是时下唯一选择”。 民国成立不久后袁世凯出任大总统,朱尔典和英国方面的愿景得以实现。此后朱尔典在西藏、洪宪帝制、中国参加一战等问题上都发挥过影响,且多损及中国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