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首页 > 文史 > 文章
辛亥革命党的妥协:让出总统位 皇帝要下马
发表时间:2011-10-10   来源:北京日报

  “民国产婆”惜阴堂主

  在南北议和公开的谈判背后,有许多来自各方力量的神秘推手。其中最强有力的就是白手起家、被誉为“民国产婆”的江苏常州人赵凤昌。

  赵凤昌是清末民初政坛上十分活跃、很有影响的立宪派代表人物。后世研究分析,南北议和期间,协议真正达成多数都是在惜阴堂的秘密会谈之中。孙中山回国到上海的第二日,就到惜阴堂向赵凤昌“求教”。后来南方革命力量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据称也来自赵凤昌的建议。

  北方议和代表团成员冯耿光在一篇回忆南北议和的文章里,讲了一段赵凤昌的故事:有一天,北京拍来电报,我送给唐绍仪,他看过兴奋地说:“北京回电了,赶紧打电话给赵老头子。”唐绍仪一边说一边挂电话,电话里和对方仍是像过去一样有说有笑,显得关系非常密切。我觉得奇怪,就问唐绍仪:“你有要事不找伍秩老(伍廷芳),为什么先打电话给他?”唐绍仪说:“秩老名义上是南方议和总代表,实际上作不出什么决定,真正能代表南方意见、能当事决断的倒是这个赵老头子。”

  南北议和谈判交锋

  1911年11月1日

  黎元洪对袁世凯密使说:“公果能来归乎?与吾徒共扶大义,将见四百兆之人,皆皈心于公,将来民国总统选举时,第一任之中华共和大总统,公固不难从容猎取也。”

  11月9日

  黄兴致函袁世凯:“直捣黄龙,灭此虏而朝食,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当亦无有不拱手听命者。”

  12月7日

  袁世凯在养心殿觐见隆裕皇太后,皇太后发话:“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

  12月8日

  袁世凯约南下议和代表谈话:“君主制度,万万不可变更,本人世受国恩,不幸局势如此,更当捐躯图报,只有维持君宪到底,不知其它。”

  12月9日

  唐绍仪作为袁世凯内阁全权代表南下议和,行前公开表态:“政体改为共和也可,惟君主之名义当保存,若革命军必要除去君主名目,不得不即回京罢议。”

  12月18日

  南北议和谈判正式开始。南方革命军代表伍廷芳:“为今之计,中国必须民主,由百姓公选大总统,重新缔造,我意以此说为确不可易。”

  12月29日

  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致电袁世凯:“公方以旋转乾坤自任,即知亿兆属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虽暂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望。”

  1912年1月1日

  袁世凯致电伍廷芳责问:“君主共和问题现方付之国民公决,所决如何,无从预揣。临时政府之说,未敢与闻。”“此次选举总统,是何用意?”

  1月15日

  孙中山也致电伍廷芳:“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绝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公以能,首推袁氏。”

  1月16日

  袁世凯给清廷上奏密折,“民军之意,万众之心,坚持共和,别无可议”,“民军亦不欲以改民主,减皇室之尊荣”。

  2月11日

  袁世凯向全国公开宣布政见:“永远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外眼看辛亥

  “在上海聚会的南北方代表一周会谈的惟一结果是明确了共和派代表的不妥协态度和袁世凯派出的代表、他的大使的软弱无力。然而不管怎样,从第一次接触时起,他便显得受周围气氛的强烈感染,仿佛已认定帝国事业毫无希望。 ”

  ——法国驻上海领事斐格给法外长报告

  伍廷芳知道将来会发生革命,而且他全心全意地赞同,虽然只是在暗地里。他是第一个坚持应该让革命政府得到各国承认的革命者……

  ——上海《中国快报》转发一份华盛顿电讯

  “孙中山博士的当选,部分归因于激起这场革命的外国的阴谋……一切都可能调整。这里的情况表明,最终中国将实行共和政体,袁世凯将成为总统。”

  ——美国《纽约时报》专访当选大总统的孙中山,然后做了这样的判断。(董少东)

责任编辑:谢小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