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护国第一枪的蔡锷: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
发表时间:2012-03-20   来源:湖南日报

蔡锷像。

蔡锷(左二)组成护国军,出发讨袁。

邵阳蔡锷故居。

蔡锷书法。

蔡锷墓 赵持 摄

  深秋的岳麓山,层林尽染。

  色彩斑斓的爱晚亭上方,庄严肃穆的蔡锷墓就坐落在这里。

  蔡锷是一个传奇。少年时期的“神童”,留学东瀛时的“士官三杰”之一,打响护国战争第一枪,享有“国葬第一人”的殊荣……短短的34个春秋,他的人生一路辉煌。他的人生走向与中国的命运同一,他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与国家尊严、复兴紧紧连接在一起。

  这,岳麓山作证。

  大汉军政府云南都督

  墓前勒石文字说得明白:蔡锷是辛亥革命时期南方独立13省中5个湘籍首任都督之一。

  武昌起义后的第二十天——10月30日,新军第十九镇三十七协统、临时革命总司令蔡锷与革命党人李根源,在昆明率领新军响应武昌起义。

  蔡锷是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抵达昆明的。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传到云南后,蔡秘密约集同志刘云峰、刘存厚、唐继尧等计划响应,预定于农历九月十二日发动,蔡为总指挥,新军为骨干。不料事机泄漏,初九日(重阳节)云南总督衙门的总文案熊范舆、刘显治把新军不稳的消息密告总督李经羲和统制钟麟,李、钟会商后拟下令解散新军,以杜绝乱源。蔡等知道事机迫切,千钧一发,遂约同李根源率讲武堂学生自西北攻城。蔡锷自己率三十七协一部分进攻东南门。

  经过激战,第二天革命军攻占了昆明全城 ,军政学商各界集会公推蔡为“大汉军政府云南都督”,设都督府于昆明城内的五华山。

  袁世凯在他的枪声中倒台

  墓前勒石上最夺目的文字还是,蔡锷是打响护国战争第一枪的人,复辟帝制的袁世凯在护法的正义枪声中倒台、死去。

  “南北和议”后,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自然对手握重兵、威望极高的蔡锷极不放心。1913年,袁将蔡锷调至北京,名义上是重用,其实是解除其权力,加以笼络与监视。

  1915年5月7日,袁世凯与日本秘密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这深深刺痛了蔡锷,他看清了袁世凯的真实面目。8月,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北京出现了一个打着“筹一国之治安”旗号的“筹安会”,公然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接着,各类“联合会”、“请愿团”也纷纷粉墨登场,为帝制唱赞歌。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使蔡锷气愤已极,他决心以武力“为四万万人争人格”。于是他表面上装出不关心政治的样子,常去北京八大胡同,与名妓小凤仙厮混,以蒙蔽袁世凯,暗中却多次潜赴天津,与老师梁启超商量讨袁计划,并初步拟定了赴云南发动武装起义的战略设想。内容是:“云南于袁氏下令称帝后即独立,贵州则越一月后响应,广西则越两月后响应,然后以云贵之力下四川,以广西之力下广东,约三四个月后,可以会师湖北,底定中原。”

  1915年11月,蔡锷秘密离京赴津,旋以治病为名东渡日本,后经台湾、香港、越南,于12月19日抵达昆明。在民主革命志士云集的云南军队中,从8月中旬“筹安会”成立时起,中下级军官就积极活动,酝酿发动讨袁起义。9月11日以后,以唐继尧为首的团以上军官,又多次举行秘密会议,确立了护国讨袁的战略决策,并着手进行战争准备工作。蔡锷抵达昆明,加速了云南反袁武装起义的爆发。

  12月,袁世凯完成了复辟帝制的准备,于13日宣布接受帝位,下令取消民国,改用洪宪年号。

  1915年12月25日,云南通电宣布独立,众推唐继尧为云南军政府都督,组成护国军三个军,分别从四川、湘西和广西三个方向出师讨袁。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率4个梯团(旅)约8000人入川。

  蔡锷组织指挥的四川战役,在整个护国战争中,堪称精彩的一幕。3月16日,蔡锷令右翼赵又新梯团自白节滩经双合场进攻纳溪侧背,为主攻;中路顾品珍梯团一部由渠坝驿沿叙永河向纳溪正面佯攻,朱德、张煦两支队从侧翼向兰田坝迂回前进,阻击泸州援纳溪之敌,刘存厚师进规牛滚场,威胁江安守敌,掩护主力进攻纳溪。17日,几路部队同时向敌发起进攻,连战皆捷,朱德一路甚至挺进到距泸州仅几公里的地方。经此一战,袁军主力“第七师将校伤亡殆尽,士兵损失过半,已无再战能力。”护国军以弱于敌人的兵力,在饷弹两缺、后方接济时断的情况下,与号称精锐的北洋军奋战数月,虽没有夺占泸州,却牵制住了敌军主力,阻止了敌军的推进,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方向军队的行动,推动了全国反帝制运动的发展壮大。

  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袁军泸州前线总司令张敬尧,见胜利无望,也在3月31日与蔡锷达成停战协议。

  由于袁世凯在6月6日忧郁地死去,护国战争也随之结束。

  “中国士官三杰”之一

  虽然勒石上的文字只写了蔡锷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而只有孙中山那副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勾勒出了一代名将的风采。

  1902年11月,蔡锷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他思想活跃,成绩突出,与同学蒋百里、张孝准,同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当时,他抱着从改革军事入手,帮助清廷革除弊政,借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

  1904年初,蔡锷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归国。先后应聘任江西随军学堂监督,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测绘学堂堂长、陆军小学总办等职。年轻英俊的蔡锷,脚穿长统靴,腰挎指挥刀,每天扬鞭跃马,威风凛凛,指挥练兵。他讲解精辟,技艺娴熟,要求严格,深受官兵敬佩,被赞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不久,云南总督李经羲聘请他到云南担任军职。

  1911年夏天,蔡锷在云南编撰出版重要军事著作《曾胡治兵语录》。该书浓缩萃取曾国藩、胡林翼两人的带兵心得。当时的青年军人蒋介石如获至宝,推崇备至,日夜研读揣摩。若干年后,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校长,将《曾胡治兵语录》列为学员们的必读典籍。

  在滇任都督期间,蔡锷看到“英窥西藏,法窥滇黔桂粤之谋日迫,边陲多故,危机已伏。若屏藩不固,国将不国。”为此,他亲自担任主编,拟定了数万言的《五省边防计划》,即西南边防协同作战计划。该计划指出,中华民国虽然已经建立,但“内讧未靖,外患思乘”,列强侵吞中国之心不死。除沙俄日本在东、北部边境地区屡挑事端外,英国侵略者也不断从印度以武力干涉西藏,法国也往越南增兵,企图进犯滇桂。在此情况下,“西南边要尤陷危险,民国全局殆哉岌岌”。因此,蔡锷呼吁滇、川、黔、桂、粤五省实行军事联合,以便随时抗击英法侵略者的军事侵略,保卫新生的共和国。这份计划草案分三编十章,分别对五省联合军的兵力编成、作战区域和协同办法,军队的集中,展开和作战步骤,以及战前准备,兵站设置,战场建设等重大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和具体的规定。它在当时虽然未能实行,却充分具体地体现了蔡锷的战区战略思想。

  1913年10月,蔡锷被袁世凯调到北京,任全国经界局督办。他一方面领导经界局工作,一方面仍热心于军事学术活动。他与蒋百里、阎锡山等11人组织军事研究会,深入研究各种军事学术问题。其间,他不断上书袁世凯,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献计献策,表达了他希望建设一支强大武装力量的强烈愿望。然而,野心勃勃的袁世凯,不仅对蔡锷改革军事的热望不予理睬,反而倒行逆施,疯狂地进行军事独裁和复辟帝制活动。

  史家评论说,蔡锷在短暂的一生中,于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在作战指导方面,他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及时修改作战计划,调整兵力部署,力求主动,避免被动,基本体现了他自己所主张的“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有拘滞”的战争指导思想。

  民国国葬第一人

  秋风阵阵,万木相和,仿佛向人们讲述当年的这幕故事。

  那是1916年,蔡锷拖着病体指挥护国战争。战争结束,他也病倒了。11月8日,一代伟人在日本福冈长逝,年仅34岁。同为“中国士官三杰”之一的蒋百里当时也在日本,在蔡死后拍回国的电报对蔡锷之逝作了如此述评:“一年以来,公恶衣菲食以戕其身,早作夜息以伤其神。临终之际,犹以未能裹尸为恨。然蔡公身虽未死于疆场,实与阵亡者一例也。”

  1917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国民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他也就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这天,虽然大雨滂沱,行止不便,但送葬队伍,仍有千人以上。北京政府正、副大总统和军政机关以及广东等10多个省,岳州、衡阳、宝庆全省各道,参议院等单位,都派出了会葬代表送葬。国民党知名人士谭人凤、刘揆一等,也以私人身份参加了会葬。“上午9时,在鞭炮和哀乐声中,出殡队伍组成28个队列起行,走在前边的为军乐队、军队和警队,次为150余校组成的学生队,学生队后面是花圈、命令,遗物、遗像队伍,接着是工界、农界、商界、绅报、报界、学界、政界、军界、各团体、外宾、省外各代表组成的队伍,然后是蔡锷灵柩及亲友、遗族队伍,最后为二连军队殿后护卫。出殡队伍从藩园出发,经东长街、贡院东街、贡院西街、督军署、小东街、福胜街、西长街出大西门,至中华汽船码头,然后分别从新码头、汽船码头、金家码头、义码头乘船过江。蔡公灵柩由南咸号轮拖运,沿江上驶,绕道水陆洲再由小河转下二里许,在岳麓书院附近码头上岸,湖南督军谭延闿及各官员、军队,冒雨徒步护灵上山。下午2时,灵柩运抵墓地,由谭延闿领首,举行了隆重的下葬礼仪,礼毕,在17声葬炮和哀乐鞭炮声中,蔡锷灵柩徐徐降下墓内,予以安葬。”

  蔡锷之丧,全国唁祭,其祭辞和挽联雪片般拥来。除了孙中山等同志式、战友式的评价外,更多的人是折服于蔡的人格,如同盟会员、蔡锷的军需官丁怀瑾挽曰:成不居首功,败不作亡命,誓师二语,何等光明,故一旅突兴再造共和;下无逞意见,上无争利权,遗书数言,如斯深切,问举国朝野奚慰英灵?

  除此之外,更有一些评价耐人回味。如保皇派首领康有为挽曰:微君之躬,今为洪宪之世矣;思子之故,怕闻鼙鼓之声来!

  至于小凤仙的挽联则是在庄严肃穆的伟人事迹中的一段小插曲,小凤仙的挽联和祭文都是衡州士人王血痕所代撰。小凤仙的两副挽联,当时广为流传。

  第一联是: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第二联是: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几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美人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有人评论说,古人说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可是蔡锷却打破了此例,他的成败生死,不论是友是敌,是新是旧,莫不对他由衷称道。理由很简单,蔡锷以天下为己任,却不以天下为己私。

  一个“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的人,自然本身有着高尚人格。(记者 文热心)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桑小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