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暑假有些不太平,每过几天便能看到女大学生失联的相关消息:女生失联,家属痛苦,微博寻人,网友接力,公安系统调查,等待——希望——等待……另一方面,媒体展开火力集中性地大面积报道,在灰色情绪渲染的社会氛围下,铺天盖地的负面新闻引入眼帘,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现在的社会太危险了,还是女大学生太容易被伤害了。
根据统计,自重庆女孩高渝搭错车失联遇害事件以来,一个月来至少发生了26起(28位)女性失联事件,那么这个失联的概率又是多少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1339724852人,28位人员失联的概率是0.000002089981%。若只是单算女性的失联概率,则这个数字要往上升升。根据女性人口占全国总人口48.73%的比例看,这个概率也不过是0.000004288901%。可以看得出来,女性失联是一个极小概率的事件,那为什么我们会感觉整个暑期都被“女生失联”这几个字眼给霸占了?
这其实和媒体高密度的报道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媒体利用多种传播媒介使得信息在传送过程中被放大,加速和扩大了社会传播效果。举个例子,就如你在山顶往下扔了个小雪球,随着雪球滚动的速度加快,雪球也会越变越大,质量增加的雪球同时又加快了其滚动速度,直至落到平面。负面消息亦是如此,会经由媒体这个放大镜再传送到受众那里去,这未必是说媒体扭曲和夸大了事实,应该归结于媒体集群性报道和倾向性引导诱发了负面炸弹的爆炸。就像滚下的雪球一样,小雪球依然在里面,但它却被更大的雪球包着。虽然这不是你一开始就扔下的那个雪球,不过若和其他人扔下的雪球滚动一起,那就很可能引发一场雪崩。
媒体无疑就是那个扔雪球的人,不厌其烦地对某一类负面新闻做报道,不仅会加剧公众的恐慌情绪,也让新闻道德底线不断滑坡。缘何?新闻报道应该秉承一种客观公正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是新近被挖掘的情况做梳理,应该尽量避免报道被主观情绪干扰亦或是让假性成分有机可乘,倘若媒体能梳理下在近期所发生案件中女大学生失联案件所占的比例,可以让受众理性认识生活环境的安全与否,对社会治安的安全程度才能做出一个全面的评判。
在这里可以提下中国纯文学杂志(诗歌类除外)的境遇,在市场化的当今,很多纯文学杂志并没能跟上市场的步伐,走向市场就意味着抛弃纯文学成了许多从业人员的心病,销量好的大型纯文学刊物每期也不过才10万份,但是更多的只有一两万份,且那也是极佳情况了。他们不想抛弃自己的格调以迎合普通人群的阅读习惯,自身又不懂得市场化运营,这就导致了纯文学衰败的这一既定事实。对于媒体而言,有了关注就意味着报纸销量会上升,意味着网站流量会增加,更是意味着广告收入的增加,这也体现了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媒体行业,新闻道德和价值的削弱,因为大家追求的大多还是那个效益。这势必就导致了一些媒体热衷于追逐负面新闻。
诚然,公众有权知道真相和事实,了解身边发生的“恶”也有利于人们保护自己,而且人天生有着猎奇心理,千奇百怪的负面新闻无疑最有看点,也最能满足受众好奇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媒体要一味迎合。在追求高浏览量的驱使下,一些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负面消息,详尽描述新闻细节;在媚俗心理的驱使下,公众媒体失去了本该有的人文关怀,不断的负面报道对新闻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有学者指出,我们的媒体如此下去将进入一个“粗鄙的时代”。
一些新闻网站为了吸引访问量,不放过任何一条吸睛性的新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中国式的新闻阅读俨然成为了低下口味的“猎艳”。类似“女大学生失联”的社会民生新闻于普通公众而言,无疑和他们的生活最为贴近,最能给他们讨论和想象的空间,所以报道刊载此类新闻对于媒体来说,是既安全又划算的做法。
其实媒体对负面新闻进行集群性报道,还会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在冷静到有点刻薄的媒体“宣传”下,除了媒体和读者“得利”外,当事人及其家属等同是再次忍受了不堪过往的煎熬,这显然是没有顾及到受害者的痛苦。在此,新闻媒体应该担负起引导社会正确舆论导向的责任,不可为猎奇而猎奇、为吸睛而吸睛。负面新闻造成的集群现象令人担忧,媒体从业人员必须对此引起警惕,不可再利用社会公器过分报道这些会造成社会恐慌情绪的事件,这样还可能会造成人们错误估计事实发生的频率,出现扭曲事实的情况。关于负面新闻,新闻工作者更要坚持社会公共秩序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信息真实性底线与道德风尚底线。
媒体的存在,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监督权力,但要是这种监督权力也被新闻从业人员滥用的话,其监督的质量必然就大打折扣,这也必然违背媒体行使监督权力的初衷。作为共存于一个社会体系下的我们,无疑也有责任对媒体进行监督,除防止新闻敲诈、索贿恶劣事件的发生外,也要在平时监督新闻媒体对负面新闻的报道立场和角度,为了防止负面新闻集群性报道的再次发生,有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对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完善相关的民众举报和对违规人员的惩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