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洞见 不要偏见
李惠男

 

    要洞见,不要偏见

  天津爆炸事件,举国痛心,全民关切。在消防员“最伟大的逆行”身影之外,也有插曲。“CNN记者赴天津爆炸现场采访遭围攻”一事,经历了一次舆情反转:先是网友群情激奋,言辞抗议当地政府管控消息,而后查明真相,原来阻拦者是受害人家属和围观群众,因为心情悲痛不愿意被打扰。

  现在的新闻反转剧太多,多到让有观点的媒体成了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让评论者因为草率表态而被左右打脸,让观众感叹生活真是比甄嬛传还宫斗。新闻反转剧中,媒体人的操守固然值得考量,观众的素质也令人担忧。在公民意识逐步觉醒的同时,很多人在公共问题的谈论中,还是有偏见而无洞见。

  心理学经典教材《心理学与生活》将偏见定义为,针对特定目标群体的一种习得性的态度,它包括支持这种态度的消极情感(厌恶)和消极概念(刻板印象),以及逃避、控制、征服和消灭目标群体的行为意向。这一概念是在西方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的社会问题下规定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篇》则定义偏见为,根据一定表象或虚假的信息相互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现象,一旦产生偏见又不及时纠正,扭曲后或可演变为歧视。相比之下,后者将偏见的对象从人进行了扩大。但是,两者共同认为,在所有人性的弱点中,没有什么比偏见对人的自尊和人的社会关系更有害,它是社会现实扭曲的最主要例证。偏见更多连接的是人的情感部分、潜意识过程。

  洞见,则看到事情的纠葛或问题的关键所在。也许洞见和偏见看到的事实部分是一样的,但两者引发的处理过程是不一样的。例如这次的“CNN记者遭围攻”一事,偏见引发的是基于模糊事实的,对地方官员不科学地对待媒体行为的厌恶这样一种情感,甚至以价值观为幌子的感情偏好。而洞见则会引发进一步的疑问,过来阻拦的人真是官员?CNN记者在报道什么场景?双方冲突聚焦在什么问题上?也就是说洞见引发对信息的需求。相比偏见,洞见更多连接的是人的理智部分、意识过程。

  在遇到问题时,究竟是用潜意识还是意识处理,决定了一个人的看法和行为是富有洞见还是充满偏见。叔本华是唯意志主义的主要创始人和代表人,一生立志要成为“世界清明之眼”,他年轻时向年长的自我写了一份备忘录:要确信你的客观判断不受隐藏的主观判断影响。然而,正是他的著作启发了佛洛依德,后者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认为人的心理更多的是受“水面之下冰山的绝大部分”潜意识的影响,从而表明了叔本华期望的“客观判断隔绝于隐藏的主观判断的影响”之不可能。

  《重口味心理学2》中,作者姚尧总结了潜意识和意识的不同特点。第一,潜意识是复合系统,意识是单一系统;第二,潜意识是“马上解决”,意识是“事后再说”;潜意识是“着眼当下”,意识是“长远考虑”;潜意识是“自动挡”,意识是“手动挡”。同样,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作者卡尼曼提出,人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学者的研究无疑也符合我们的生活经验,很多时候,我们是先有态度然后再找支持的理由。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处理,只有潜意识有这么大的能力,而意识只能管到很少一部分。用“快的潜意识”说话做事的人感性、不稳定、极端化,用“慢的意识”说话做事的人则理性、中肯、充满建设性。

  分析到此,我们悲喜交加:喜的是原来大多数人之所以有偏见而无洞见是生理性、规律性的,悲的是这意味着在舆论场中要文明、要进步、要理性是困难的。之前的多起新闻反转剧已经给我们上了课:有图不一定真相、视频是更真实的假想。特别是微博微信上总有一些人造谣传谣,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人人麦克风时代,慎用拇指话语权。

  “承认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有些问题是不能消灭的,例如偏见。我们只能消除对某一特定问题的偏见,不能根除偏见这种心理。但只要我们认识到偏见之时刻可能存在,就是最大的成功。人之所以为人,在于能够认识其自身先天的动物性并克服。在诸多领域,人类社会己从丛林时代走到了文明时代,在舆论场和意见场中,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够取得相同的辉煌,只要每个人力求说出的是克服偏见之后的洞见!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
热度
更多>>
  1. “大国工匠”的成功学:摒弃成功的执念
  2. 抗战胜利70年 | 老兵日记(一):乱世少年 九死一生
  3. 传统文化之我见 | 三叹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