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的“吃饭”问题
李惠男

2012年12月30日早,习近平赴河北阜平骆驼湾村考察时的画面。

    让古代农民去想象皇帝一顿饭吃什么,总会闹出很多笑话,其中一个是这样讲的:皇帝醒来躺在床上,左边是白糖,右面是红糖,想吃白糖吃白糖,想吃红糖吃红糖。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大概只是奢望生活中有点甜的东西。

  让“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帝去想象穷人吃什么,同样会上演让人哭笑不得的闹剧:西晋时,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但晋惠帝却说:“何不食肉糜?”

  民以食为天。中国几千年来的王朝更替、周期循环,最直接的动因就是吃饭问题:农民们突然发现王公贵族吃的比“左白糖右红糖”好了不止一万倍,而天潢贵胄总也想象不到治下的黎民怎样挣扎于一种青黄不接、食不果腹的境地。以吃饭状态的不可比拟为起点,两个群体之间人生体验的差异扩展至衣、住、行、交友、人生发展等各个方面,长久累积形成思维方式和人生哲学的不可通达,最终造成社会阶层之间无法妥协的斗争。

  告别了封建社会,埋葬了帝王将相,领袖走入人民之中。最高领导人偶尔会吃农家饭、吃食堂,老百姓通过媒体也了解到国宴是怎样一回事,更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两极终于在饭桌上相遇,神秘感、疏离感大大减少。但是,社会中间层的菜谱又让上下都看不懂了,山珍海味按人头上、茅台五粮液成箱喝,一顿饭动辄五位数,“这些当官的、有钱人真能造”,中央不住苦恼“怎么才能管住这些人的嘴”。新一任领导集体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习近平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事实证明,这把火真的开始烧掉政治生态中“妖魔鬼怪”。

  前几天,总书记会见了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其中蕴含的政治意义和期盼不言而喻。他对县委书记提出“四个人”和“四有”的标准。这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过于官方,通俗的说,一个县委书记是不是真正的“爱民如子”,一届县市政府能不能做到“郡县治天下安”,不妨把“吃饭”问题当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指标。

  首先看县委书记跟谁吃饭。有一段时间,部分干部天天忙着“组局”、夜夜拼命“赶场”,参与者大都非官即商。很少听说有哪个领导在这样的场合会带着家人参加,偶有为之也是因为家人已经是“圈里人”。座上宾几无工人、农民、低保户。连崔永元都会请农民工兄弟吃饭,这些领导干部在花财政的时候有没有想到纳税人呢?这种畸形“聚会”反映的是一种不正常的政商关系、变态的人情世故。如果官商之间真的做到“有交集无交易”,还需要推杯换盏、浓情蜜意吗?县委书记的“饭搭子”应该而且只应该是家人、群众和同事。

  其次看县委书记怎么去吃饭。禁绝了吃喝宴请、铺展浪费,县委书记总还是有一些工作性质的、私人生活的饭局需要参加,这个时候怎么去就成了焦点。在公车改革后,领导干部已经无公车可坐。面对常态化的巡视组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大多数人也管好了自己的屁股,可是还有部分领导从辖区内调来企业的车,妄图以“借”堵众口。小车一坐,隔绝的更是和百姓的交流。恶政是懒政,更是蠢政,不在一个锅里吃饭难免乱加调料。

  然后看县委书记吃什么饭。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鸡鸭鱼肉基本上家家吃得起,餐餐可以放开吃,但是有权有钱的人早就发明了更高级的享受,吃高雅、吃野生、吃稀缺。县委书记吃什么依然十分重要,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就是奶。吃的是山珍海味,轻者会脑满肠肥,重者会长出獠牙犬齿。吃百姓饭、穿百姓衣,自不忍百姓受欺。

  最根本的,还是看县委书记让老百姓吃上了什么饭。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好干部是要能够带领大家共同富裕,其标准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总书记到农村调研时,总要揭开锅盖看看老乡做的是什么饭,打开米袋子看粮食足不足。县委书记也应该关注老百姓的餐桌,把这里当做施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性格相似不给力,经历相似最知己。共同的体验也许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在中国,如果县委书记能处理好“吃饭”问题,将会是一个突破。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
热度
更多>>
  1. 价值的尺度
  2. “图灵的困境”
  3. 孔子 优雅的资深“吃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