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仪式,把人生中重要的节点和庸常琐碎的生活切割开。作为国家仪式的一种,国庆不仅仅因为其作为建国纪念日而被人们所铭记,同时,还因为其特殊一种家国情怀和民族记忆。仔细想想,几乎每一个人身边都有一两个取名叫作“建国”、“国庆”、“庆华”的朋友。作为伴随人一生的符号和印记,名字代表着血统、荣誉和希望,更是一个家族精神的寄托,是有着特定意义的符号。因为人们总是对新的生命寄予厚望,所以对这唯一的名字看得也分外重要,于是,以名字来表达情感和寄托希望往往成为人们取名的一个重要出发点。这些与国家“同名”的普通人,就是用崇高的生命仪式,表达一个公民的价值认同和家国情怀。
法定假期则最接地气的国家仪式。似乎自记事以来,节日和放假就一直如影相随,以至于小时候一直想不开的一个问题就是,明明是劳动节,为什么大家都不劳动,反而要放假休息。直至后来,我偶然间从一个介绍宗教的电视节目中听到关于犹太人斋戒的习俗,才恍然似乎领悟到法定假日力量的所在。据说,在犹太人守斋戒期间,会放下一切工作,只做忏悔和祈祷,以完成神圣的“彻底效忠誓约”。在中国的很多宗教仪式中,我们也有与之类似的做法,比如祭祀的时候要斋戒,沐浴,并放下事务,去除杂念等。宗教之所以能够如此牢固地将人们的思想上升到信仰的层次,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通过其严格的渗透到生活的固定仪式来实现精神的教化,而这些仪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与人们生活的紧密相关,比如放下工作,并秉持一定的生活戒律等。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作为一种国家主流价值的传导体系,国家仪式通过假期巧妙的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从而促成其教化功能的实现。
因此,无论是“国庆”,“建国”等承载着特殊印记的名字,还是令人翘首以待的公众假期,其背后体现的逻辑都是——价值观只有内化到人们的生活才能得以经久不衰的传播。
其实,在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心中,都共同延续着爱国的火种,只是这爱国之火往往需要通过一种形式和氛围来点燃,比如,国庆中的焰火、广场上的升旗、师生共唱国歌等,当有一天,人们开始习惯在国歌响起的时候,大声歌唱;当有一天,人们们开始习惯如同庆祝生日一样,围坐在一起,点上蜡烛,喝着啤酒,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微笑,为庆祝一个伟大的日子而分享蛋糕,当这样的事情变得普遍和习以为常,祖国,这个词就真正融入了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