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三公经费宜早不宜迟
发表时间:2011-07-13   来源:光明日报

  7月11日,审计署公布了其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情况,较为详实地告知了公众三公经费到底用在了哪些地方,比如购车4辆,花费115万元,公务用车206辆,平均每车运行维护花费5万余元等。审计署是继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国家文物局等部门之后公布三公经费的中央部门,也是公布内容最为详尽的部门。虽然公布超过了国务院规定的时间,但“迟到”总比“不到”好。

  科技部等部门带头公布三公经费使用情况,不仅是树立自身良好形象的客观需要,更是打造阳光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还有一些本应该按照既定时间表及时公开信息的部门,却大多犹抱琵琶半遮面,并未按时公开。公开三公经费,实际上并无太大的操作难度,一些部门一拖再拖,说明三公经费公开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观念陈旧的问题。公开三公经费,是政府部门保持开放姿态、尊重纳税人知情权的体现。中央部门理应遵照国务院的要求,响应民众呼吁,顺势而为,认真理清并公布三公经费使用情况。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有些部门“打造阳光政府”的理念并不牢固,以为公开三公经费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是可有可无、可快可慢且由自己说了算的事情。这些带有衙门色彩的旧习气、老想法,无疑是有悖潮流、不合时宜的。 

  其次,利益纠葛的问题。公开三公经费,中央部门应该身先士卒、甘作表率,而不能局限于狭隘的部门利益。开诚布公也许会对部门利益有一些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公开对于减少不合理消费、提高部门效率、优化部门形象都将大有裨益。中央部门承载着民众对阳光政府的期待,理应着眼宏观和大局,突破狭隘的利益观,以自身努力破解公开机制滞后的影响,推动形成更加规范、透明和便捷的信息公开制度。

  另外,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也值得关注。三公经费公开不及时,不排除一些部门心存法不责众的侥幸。面对有关公开的明确规定,一些人还在看大流、观局势,能拖则拖,能缓则缓。殊不知,这样的拖延和观望,既左右不了信息公开的大趋势,也无法赢得社会公众的尊重,反而会使自己因动作迟缓而减分。

  公开三公经费,合乎百姓呼声,有利国计民生,中央部门绝不能虚与委蛇、一拖再拖。所幸的是,科技部等部门已经率先垂范,产生了较为良好的示范效应。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更多部门陆续公开相关数据,这种公开、透明的做法一定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李思辉)

责任编辑:李向帅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44331&encoding=UTF-8&data=AAO6awAAAAcAAADsAAAAAQAh5YWs5byA5LiJ5YWs57uP6LS55a6c5pep5LiN5a6c6L-fAAAAAAAAAAAAAAAvMC0CFQCStxF92dbUbUGq0GSj1i2mTejE7wIUbgS708g6EsObFM_wHKXAV-W9b9g.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44331&encoding=UTF-8&data=AAO6awAAAAcAAADsAAAAAQAh5YWs5byA5LiJ5YWs57uP6LS55a6c5pep5LiN5a6c6L-fAAAAAAAAAAAAAAAuMCwCFFJrwDAdPAxwr7e2d6DV3Mh-oMzQAhQn3VAtaVMRP-_iXKW7nvNdK-LYqg..&siteid=7